q

知青插队演讲稿(精选9组)

时间:2023-07-09 01:56:01编辑:周老师

我们的知青岁月——插队生活的苦与乐 第一组

看见大家在晁博里或发表文章或参加评论,争先恐后,热火朝天,令我非常感动。按捺不住想说两句,这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才疏学浅、语言贫乏、文字苍白,满肚子的花蝴蝶飞不出来,可又不甘心,就凑合着写几个字,请大家也凑合着看吧。

下乡插队三年我们吃了不少苦,还记得上山开荒种萝卜,种土豆,种之前先要把荒地开出来。在陡峭的山坡上豆站不稳,还要举着镢头挖地,荒地里杂草丛生,葛条遍地,抡起镢头挖了半天才挖出一条又粗又壮的葛条根,一看,手上磨起了血泡。从山上往回走,山坡又陡又滑,我们就手脚并用坐在地上往下蹭。到了秋天背着背篓上山拔萝卜,往回走更是艰难,记不清摔过多少跤,哭过多少回。另外,锄番麦的滋味我也忘不了。三伏天我穿件短袖衬衣扛个锄头就下地了,钻在一人多高的番麦地里汗流浃背,脸上、胳膊上、手上让番麦叶子别出一道道血口子,回来洗手洗脸时疼得厉害倒吸凉气。以后再下地锄番麦我穿上长袖衣服,袖口扎紧,目不斜视头不抬地一个劲只管往前锄,扶持的代价是捂出了满身的痱子。由于我们干活始终踏实卖力,从刚开始队上给我们评工分一律按妇女辣婆(老太婆)四分、五分地给,到后来看我们跟对上的青壮男劳力一起上山收麦子、背麦子、收番麦、背番麦等等,什么活都干,而且还干得不赖,在评工分时就给我妈评到了七分、八分(比起段家磨的学姐们,我们还是逊色)。在队上时小虫虫也饶不过我们,一到夏天咬得满身疙瘩无法睡觉。我的皮肤还好,咬过后痒一阵儿就过去了,可我们队的赵任一到夏天日子就难过了。虫虫咬得她奇痒难耐,用手挠都不行。晚上她实在痒得受不了,就拿了小刀,用刀背刮被蚊虫叮咬处。在夜深人静时听她刮的那嚓嚓声让人揪心,一觉醒来她还在那嚓嚓地刮,她说刮疼了,流血了才能稍微睡一会儿。

吃苦的一段说过了,说说高兴的吧,我们包的核桃馅饺子好吃极了。做法如下:先把核桃外面的硬壳去掉,把里面贴着仁的薄皮剥去,把剥好的核桃仁放到碗里慢慢地烤黄后拿出来摊到案板上,在上面撒些面,用擀面杖把核桃仁撕碎,这时一股清香溢满厨房,大家禁不住你捏一口,我捏一口吃了起来,这才半成品就馋成这样了,然后再切上些葱花拌到里面,撒上盐搅和均匀后核桃馅就做成了。把事先和好的面拿出来,擀饺子皮儿的,包饺子馅儿的,大锅烧水下饺子的,大家一齐上阵,不一会香喷喷的饺子就吃到嘴里了。这时屋里一片寂静,大家狼吞虎咽,谁也顾不上说话,只听筷子碰碗声,不一会就有人喊:‘撑死了!’这核桃馅饺子的鲜香味永远都忘不了。

回顾我插队农村的知青生活(之二) 第二组

作者||万能(四川插队知青)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儿的一切是如此的贫穷和落后,我们每天都过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周而复始单调的生活,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似乎与外界彻底隔绝了。

在那儿劳动生活三个月中,我几乎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就只知道埋头干活。每当心情极度沮丧、颓废的时候,就会望着遥远的天际,看着落日的余辉,唱起当时最流行的一首知青之歌:“离别了山城不知多少年啊,留恋的故乡,望了一眼眼前只是一片凄凉和悲伤,什么时候回到故乡的家园?清清的夜啊,冷冷的风,明月下西落。”纯粹就是为了表达当时的那种心境心情,宣泄情绪。

我们这个生产队在全公社来说是最贫穷的,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地里、田里的收成只能是靠天吃饭,每年只能种植一季水稻,而且是田少地多。

记得我们那时一年的口粮只能分到90斤谷子,其它的全是以吃红薯为主,一年分红薯1000多斤,大米对当地的农民来说比什么都珍贵,我们知青当时国家配给了每个月三十斤的大米,(八个月的时间),这样我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比当地农民好多了。回想每次吃饭时,邻居的那些孩子就会守在我们门前不走,目的为了锅里的白米饭,我们每次也会多煮一些分给那些孩子们吃。

记得当时我们生产队一个壮劳动力一天的工分是10分,而我们妇女的只能评7分,每年7、8月收稻谷的那一季(按当地农民的说法是收大春)10分工才值四毛多钱,那么收红薯、玉米、蚕豆、豌豆的那一季(那是收小春粮食),10分工才值7、8分钱,我们劳动一年,有的才刚刚够糊口,很多人都要从家里拿钱向队里买粮食(可当农民有这么一种观点:家里人多就能分粮食多点,所以每家的孩子都很多,少则四、五个,多则七、八个……),以至形成代际贫穷的恶性循环。

我们住的地方更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队里说是给我们修房子,结果是用泥巴垒的,房子刚修好后我们就搬进去了,潮湿的地上只要撒落一点谷子、麦子什么的就会发出新芽来,到了冬天,房子的泥巴干了有好多裂缝,寒冷的风从缝里吹进来,冻得我们直发抖。夏天蚊虫,跳蚤又袭击着我们,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为了打发下雨天不出工的日子,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在微弱的煤油灯下,我阅读了很多中外文学作品:如:屠格列夫的“罗亭”、大仲马的“茶花女”、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左拉的“妇女乐园”、普希金的“欧根、奥列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巴金的“家、春、秋”、矛盾的“子夜”、张恨水的“夜深沉”等等(这些书原本在那个年代都是被批判的禁书,但在我们知青中是可以偷偷相互借阅的)。这种阅读既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是对我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升华。

我们住的房子后面是山,土质很松软,只要一下雨,我们就要去房子后面去掏沟,让雨水从沟里顺畅地排出去,不然就会把房子冲跨。每次下雨,农民就要喊我们:“知青嬢嬢赶快去掏沟哟”同时他们也会来帮助我们一起掏沟。这样才不至于房子坍塌。

然而最使人伤脑筋的是,由于严重的缺水,干躁,跳蚤特别多,咬得我们的皮肤很痒,一抓就破皮、感染,化脓,红肿,引起高烧,躺在床上连饭都吃不上,因为我们已经不能行走,更不要说挑水煮饭了(我和表姐当时都是这样的情况)这时正值要过春节了,我们没有办法,只好决定回家。原本公社领导发出号召:全公社的知识青年都不要回家了,留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然而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我们留在这儿了,高烧39度,大腿根的淋巴结由于炎症肿大疼痛,时至今日我永远都忘不了回家那天的情景。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下雪天,我背着背篓,里面装几件换洗的衣服,用一件衣服顶在头上挡雪,不一会身上、头上都落满雪花了。从生产队要走50多里山路才能到达县城。当时我的腿已经肿得很大,火烧火撩的,不停的一瘸一跛往县城火车站走……。

回到家时,母亲都认不出我了,没有一点城市姑娘的影子,完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脚上的袜子完全被浓血沾住了,根本脱不下来,母亲用剪刀把袜子剪开,用棉签沾淡盐水,一个一个的疮去打湿后,才把袜子给脱下来,当看到我的腿肿得像棒槌,看到腿上那些密密麻麻化脓的疮,母亲伤心地哭了……;

治好病,我还得回农村,到知青点后,我们只能用农药滴滴畏撒在房间,这样就好一些,但敌敌畏气味很大,有毒性,可是没有办法,总比被跳蚤咬好啊。

作者简介:

万能、女、中共党员,湖南省常德市人,1971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插队四川省资阳县南津区真武公社一大队三小队,1976年10月返城在湖南华南光电集团公司设计所工作。

1987年9月考入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回企业从事法律顾问工作。

退休后,以写作充实自己的生活,虽然是自斟自酌,但也感到了一种充实与快乐。

知青50周年聚会发言稿 第三组

知青50周年聚会发言稿范文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发言稿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发言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写起发言稿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知青50周年聚会发言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知青50周年聚会发言稿1

亲爱的知青战友们:

大家好!承蒙众位厚爱,恭敬从命发言,实属一大幸事。令我铭感五内,谨此鸣谢。

50年前,我们先后5批风华正茂的学生,胸怀朴实的梦想,来到了广阔天地的课堂。那一排排的红砖房,一铺铺的木板坑,一片片的庄稼地,一张张的`笑脸庞。犹如就在眼帘,永记我们心房。

50年间,一些战友返回省城,一些战友扎根故乡,一些战友异地创业,一些战友远渡重洋。

50年后,已近花甲之年的我们,欢聚在xx脚下,重温那难忘的时光。无论是从政、育人,还是自业、经商;无论是成功还是受挫,平淡还是辉煌,都没有把故地和友情遗忘。这里没有高低贵贱,这里没有世态炎凉。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我们有缘,我们有情,我们更有善良。

如歌岁月,如水时光。我们经历了多少辛酸苦辣,经历了多少雨雪风霜。是时代赋予我们特殊的称谓——知青,是执着追求让我们谱写了篇章。我们的奋斗,凝聚了“xx情结”我们的友谊,犹如青山碧水绵延流长。往事的回忆是我们对时代的眷恋,今日的欢聚是我们对幸福的向往。让我们带着微笑与阳光绚丽同灿;让我们拥有幸运与平安荡漾。

举杯吧,我的战友,今夜无眠,让重逢的喜悦消去身心的疲惫,让甘醇的美酒冲淡岁月的沧桑,让动听的歌声唤起青春的回忆,让欢快的舞步引领我们踏上新的征场!

最后,我送给战友们这样几句话:难忘当年,火热熔炉天地间。严寒酷暑华壮志,青春永驻在心田。

谢谢!

知青50周年聚会发言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在这里相聚,我很高兴,很兴奋,很激动!

在此,我首先代表本次同学会组委会,向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主动来参加我们高中毕业五十周年同学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最想说的却是心中的感激!

首先,我要感激生活。是她给了我们感知的能力,使我们在丰富多彩,风风雨雨的人生历程中,有了对过去的真情记忆,对现在幸福的品味,而生活却给了我们人生最真实的体验。五十年光阴大家都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画卷,使你最难忘的记忆。

其次,我要感激缘分。五十年前的同窗生涯却是我们心海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茫茫大海,大千世界,是缘分让我们当年从不同的山沟沟里走出来,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来到了美丽的母校——平阳县第二中学。在这里,我们共同度过了高中三年,也是一生中充满激情的豆蔻年华,风华正茂的少年时光。1960年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好多同学为了生存被迫离开了学校,我们从原来四个班的同学,勉强留下两个班68位同学读满高三。今天,当我们在母校再度围坐一起时,大家仿佛又回到天真活泼的学生时代。想当年我们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在同一个食堂里用餐。追忆过去,畅谈今天,让人感慨万千,真是少年离别时,白头来相会,难得呀!

我们有些老师,同学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够前来,但是我们相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和我们连在一起,我们向他们问候,向他们致敬!有的老师和同学已经英年早逝,我们向他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还有我最感激的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培养我们的母校,永远不会忘记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回首往事,深切认识到师生情谊最真,最切!老师,我要祝愿你们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50年如流星飞过,如白驹过隙。如今大家已步入古稀之年,成为银发一族了。我们要懂得养生,注意锻炼身体,播种健康,收获幸福,享受晚年天伦之乐!

今天,我们还要感谢为本次同学会付出艰辛和努力的周青宣,陈开法,李信涨,林天杯,许祥度等同学,通过这次难得聚会,把我们同学间日渐疏远的友谊又拉了回来。同学们!相逢是短暂的,友谊是永恒的,让我们把今天的聚会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最后,衷心祝愿老师们,同学们,子孙后代官运亨通,财源滚滚!衷心祝愿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永远年轻!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祝这次同学会圆满成功!祝大家中秋节快乐!谢谢大家!

知青50周年聚会发言稿3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三载寒窗同攻读,四十七年各西东。今天,在这天气宜人的日子里,我们XX县二中十级二班的同学终于在阔别近半个世纪后又走到了一起。有道是“别离就是为了今天的重逢!”这一天,我们翘首期盼了很久很久。

今天是7月3日,五十年前的今天,成为我们终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我们带着满腔的渴望与激情,走进我们的母校——当时的XX县二中,相聚在十级二班。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带着多年的怀念与喜悦,重新汇聚到一起。此时此刻,我们那期望已久的情思化作了激动的话语和笑声,甚至泪花。

浮云一别后,流水五十年,蓦然回首,感慨万千。五十年,我们从风华正茂的青少年,走过年富力强的中年,步进了两鬓斑白的老年,这是最难忘的一段人生。如果让历史的画面再切换到那令人难忘的中学时光,我们似乎又看到,那个三年自然灾害极其严重的时期,在XX县二中的校园里仍然荡漾着我们孜孜求索的精神和浩歌,在那挂着十级二班门牌的教室里时时都闪动着我们友爱互助的身影和纯情。为了探求知识,大家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我们虽然是饮食着清水淡饭、居住在简陋的宿舍,但窝窝头萝卜条,同学们互相推让,大通铺肩并肩,同学们却睡的格外香甜。

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分短暂,但是在人生的岁月中却是悠长的。自从我们踏上各自人生的征途开始,虽然大家未曾聚首,甚至少有联系,但是我们同学之间的情谊却经常萦绕在心间。因为初中三年,母校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和求知向上的阶梯,那三年的校园生活成为我们一生永远珍贵的记忆。三年里,我们凝结出的'无比纯洁而厚重的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已成为我们终生的幸福和抚慰。

在二中,我们度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毕业后,为了追求理想,大家挥手相别,各奔前程。全班同学除少数继续升学或走进军营,大部分走上社会,奋斗在东西南北,挥汗于不同岗位,尽情地演绎着掖县二中十级二班学子的多彩人生。

在四十七年的时光里,我们每个同学都在滚滚红尘中体味着人生百味。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同学们有的历经艰辛沉浮于宦海仕途;有的成为改革开放中的弄潮儿;有的投身军旅,成为共和国的卫士;有的走上体坛、跨入艺苑,展示自己的才艺;有的走进校园,成为辛勤的园丁;有的淡泊名利,过着平静的日子;有的提前下岗,为生活再度奋争;有的终身在家乡这块热土上,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家园的建设上,等等。我们从惜别母校那一天开始,无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无论各自的经历是平淡还是坎坷,也无论社会地位是显赫还是平常,但是大家毕竟都经历了四十七年的风风雨雨,体味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苦涩与幸福甘甜。这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洗尽了我们天真的烂漫和青春的铅华,但洗不去我们同学之间的那份深深的友谊。而且这种友谊就像一杯陈酿的老酒,越品味越浓郁,越品味越香醇。

应该说,伴随着太多的感动和真情,我们在掖县二中十级二班那短暂的三年中,顺利地完成了学业。此时此刻,我们想到并更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师长们,是他们教给了我们知识、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了我们热爱生活的信念。总之,是他们用心血铸就了我们人生的基础,用汗水洁净了我们报效国家和社会的赤诚肝胆。为此,我提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并没有参加今天聚会的师长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校园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学们,历史的时空让我们实践了当年的诺言,我们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文明和谐做出了主动的努力和贡献。今天我们相聚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这短暂的聚会,会使我们追忆过去的你我。大家可以在这短暂的聚会中扣紧纯洁的心灵,相互倾谈无尽的心声,凝聚永恒的情谊。

同学们,我们都是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了,不管你已经退休赋闲在家,还是为家庭和生活继续操劳,保重身体是第一位的。借此机会我向到会的各位同学,也给没有到会的同学真诚地道一声祝福,祝大家每一天都有一个美丽的心情,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谢谢同学们,谢谢!

;

老知青聚会的演讲稿,40多年的老知青的聚会哦? 第四组

您的这个问题是我见到最为难的一个
40年的老知青聚会该有多少话想说啊该有好多好多感受或辛酸或艰苦或甘甜对当时的回忆这些年的经历未来的向往如此多的变化这么多年难得的聚会真可是感慨万千一张口就不可收拾
或许您太认真了他们也许仅想听听您的声音看看您的面容足矣您如果想多说几句说几句心里话开几句玩笑忆一回往昔至少也是件让自己愉快的事情。

奶奶知青插队的故事作文1500字 第五组

小时候,雯仪是爷爷奶奶的小心肝,雯仪的故事作文1500字。可是,雯仪的爸爸妈妈却不疼雯仪,只疼雯仪的妹妹,雯莉。
在雯仪14岁的时候,疼爱她的爷爷去世了,她受不了这个打击。不久。她的奶奶也病死了。这两个打击狠狠的敲入雯仪小小的心。她每天回到家的路上,都要跑远去爷爷奶奶的坟墓拜一拜。
一天,雯仪的妹妹雯莉让她穿她的旧衣服,自己穿奶奶给雯仪买的衣服,雯仪和雯莉大吵一架,被爸爸妈妈听见了。雯莉把事情告诉爸爸妈妈,妈妈瞪了一下雯仪,雯仪吓得不敢说话。妈妈说:作为姐姐,应该让给妹妹。雯仪只好穿她的旧衣服。
又有一次,雯莉再次刁难雯仪,说:拿水过来,帮我洗脚。雯仪气得脸都红了,大声叫道:我为什么帮你拿水洗脚?这声吵醒了这在睡觉的妈妈,妈妈起来,对雯莉说什么事,雯莉说:妈妈,雯仪不给我拿水洗脚。妈妈对雯仪说:你怎么做姐姐的?怎么帮给妹妹呢?就是不雯仪大叫到。妈妈生气了,罚雯仪一天不许吃饭。
雯仪再也不忍了,说:你们只管雯莉,不管我,你们当我是空气不如。妈妈还是不管雯仪,继续刁难她。
一天晚上,雯仪离家出走,带着自己卖东西的钱和爷爷奶奶的纪念品,那时她的钱只有一千多。她想去北京,去北京的火车要196元,雯仪很舍不得自己的钱,因为有些是奶奶给她的钱,可是为了躲避爸爸妈妈和雯莉,只好买火车票。
一路上,雯仪呕吐,晕车,种种现象。做她旁边的阿姨很同情她,给她止晕药,雯仪吃了,舒服多了。
过了两天时间,雯仪到了北京,那时下着暴雨,雯仪打起雨伞,可是雨大风大,雨把雨伞打破了,雨伞又被风吹走了,可怜的雯仪踏着大雨,来到了一栋楼避雨。
雯仪看着纪念品,不到两秒,雯仪不尽起了眼泪,小学三年级作文《雯仪的故事作文1500字》。
第二天,从这栋楼的主人出来了,这位主人是个二十几岁的女孩,是个富翁的女儿。
她看见柱子旁边的雯仪,很同情她,抱她回家。她把她放到床上,叫仆人熬药。雯仪醒后,看见富翁的女儿,很惊讶。
富翁的女儿微笑的对雯仪说:你别怕,我不是坏人,我叫林雨欣,叫我林姐姐吧,你叫什么名字?雯仪吞吞吐吐说:我……我叫……叫雯仪。雨欣对雯仪笑了笑,说:你的衣服很湿,先去洗个澡吧!说完,把漂亮的衣服给雯仪。
雯仪接过衣服,对雨欣说:林姐姐,请问洗浴间在哪?先拐个弯向前走就到了。雨欣说。
在雯仪住进富宅的第6天,报上登出了雨欣做好事的报道。这报传到了千里远外,一直到雯仪的家乡上海雯仪的妈妈是个守财奴,很喜欢钱,她看见报纸上的新闻,对雯仪他爸爸说:老公啊,雯仪被在北京的一个大富翁收养了,我们是她的亲爸亲妈,说不定,她可以使大富翁给一大笔钱!这个死丫头,居然跑到北京去了,不过,这也是件好事,等拿到钱,就也可以领雯仪回家去,打她个爽快雯仪爸爸说。
第二天,雯仪的爸爸妈妈带着雯莉坐火车到北京,两天时间又过去了,雯仪的爸爸妈妈和雯莉下了火车,找到了雯仪居住的地方。
到了楼上,雯仪的妈妈和爸爸雯莉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一位仆人,她说:先生女士,您们找谁?我找雯仪。雯仪的妈妈说。仆人说;好的,请稍等。说完,大叫道:小姐们,有人找雯仪小姐。雯仪和雨欣下来了,雯仪看见了她的爸爸妈妈,大叫道:啊!他们是我的爸爸妈妈和妹妹!雨欣说:这不是好事吗?雯仪啊,妈妈找得你好辛苦啊!妈妈说。别装了,你这是为了钱!雯仪把事告诉了雨欣,雨欣听了,大发雷霆,嘴里说:慧仆,送客。仆人直接把他们推出去,雯仪的爸爸妈妈只好回家。
雯仪和雨欣过上了辛福、快乐、美满的生活。

做新时期北大荒精神的传承者演讲稿 第六组

修改整理
一九六三年的九月,我们在中山公园音乐堂,聆听了北京市万里副市长的动员报告和黑龙江省的国营八五二农场干部的如实介绍,我们一批热血青年心潮澎湃了,响应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纷纷报名自愿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建设。过了国庆节和中秋节,于十月十二日我们三百多名北京支青(当年对支援边疆建设青年的称呼,文革后统称为知青)踏上了北去的列车,走向了那片富饶而又神奇的黑土地——北大荒。从那时起,每年都有各大城市的知青来到农场,我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熔进了北大荒的山山水水,和转业官兵们一起用辛勤的血和汗战天斗地在黑土地上……
整整四十年过去了,我们虽然都陆续地返回了各大城市,更有与我一样因为疾病或是年迈而退休的,然而我们却没有忘记与北大荒结下的深情厚意。
黑龙江省较大面积的土地,在五十年代以前是人烟稀少、草木丛生的处女地,人们统称那里是“北大荒”。五十年代末,十万转业官兵开进了这片荒芜的原野,垦荒种田,建立了一个个国营农场和林场,用他们的血和汗唤醒了这块沉睡的沃土。而后又有一批批的移民和三十多万各个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加入了这开垦的行列,到八十年代初已把当年的北大荒建成了如今的北大仓,建成了国家的粮油基地。
在农场我是一名北京知青,在北京我又自豪地称自己是“北大荒人”。
我爱北大荒那辽阔的原野、巍峨的群山,我爱那一望无际的麦浪,我爱那堆积成山的大豆和玉米,我更爱北大荒人。
勤劳、勇敢、坚强、朴实的北大荒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是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功勋卓著的人民解放军的转业官兵和各地支援边疆建设的优秀人材,还有吃苦耐劳的移民和各大城市的知青们。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在荒无人烟的草甸子上、沼泽里、在荆棘丛生的野山坡上、在豺狼虎豹、狗熊野猪横行的山林里,爬冰卧雪风餐雨宿地开垦着万亩良田……
北大荒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也都浸透过我们几十万城市知青的心血和汗水。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冬,两尺多深的积雪里留下过我们抢收玉米的足迹;
在风雪交加的山林里有我们顶风冒雪砍伐木材的脚印;
在冰封雪冻的河谷里,洒下过我们挥舞锹、镐,推拉小车、雪翘,开挖河道、兴修水库的汗水;
曾记得;那年连夜的倾盆大雨使生产队的房舍成了汪洋里的一叶叶孤舟,为了抢救新收获的麦子,我们也和老职工一样取下了自己的蚊帐,淌着没膝深的浑水在场院的水沟里堵捞着颗颗的麦粒;
曾记得;为了保护完达山区的大森林,和老同志们一块儿,几天几夜里翻山越岭,扑打着山火,两脚磨起了大水泡,双手被打火用的树枝划出了条条血痕;
曾记得;为了在气候寒冷的北方能吃到多种蔬菜,我们成立过科研小组,多年的心血,终于使我们北大荒人也享受到了北京瓜果的清香;
还记得;为了抵御灾害天气对农作物的损害,我们曾与气象工作者一起夜以继日地钻研和制作出土火箭,并成功地驱散过冰雹,还进行过人工降雨;
还记得;为了活跃休闲生活我们和老同志们一起修筑了篮球场地、组织起了文艺宣传队;
还记得;我们曾在自己的宿舍里支起黑板,办起了生产队里第一所小学,为十几名有着不同年级差别的学生开设了复式教学;
……
我热爱我的第二故乡,热爱那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三十余年风风火火的日月,不但有艰苦奋斗的往事,更有幸福甜美的诗篇。有多少难忘的往事深深刻入我们每个知青的心田。
曾记得;刚到农场后的第一个春节,那也是北大荒最严寒的日子,我们几个从没远离过父母和亲人的北京知青们,沉默地聚在宿舍里,没有了歌声,没有了欢笑,玩儿腻了的扑克牌再也无法分散我们的思绪,那种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涌动着,眼圈逐渐地湿润了,年龄较小的同学已经开始了抽泣……就在这时,老场长来看望我们、给我们拜年来了,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扶慰着我们无限的思念,那爽朗而感人的笑语打破了底矮茅草房内的沉默,堵住了将要涌出的泪水和痛哭。一提兜儿的糖果不算多,却也使我们受宠若惊了。老场长是我们心目中的传奇人物,他不但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还是抗美援朝战斗中的特级英雄……
曾记得;我们刚到生产连队时,未眠的童心使我们对场院里那成百上千的麻雀产生了兴趣。在雪花飘飘的夜晚,我们几个知青拿着手电筒,到场院的粮食囤子上,在苫盖粮食的草缝中捉拿那些肥肥的大麻雀。先用稀泥把它连毛一起包上,再放到灶坑中烧烤,当稀泥团子烤糊了的时候,把它掰开,哈!麻雀毛都被烧干的泥巴粘掉了,鲜嫩带着土腥香闻儿的麻雀肉呈现在我们眼前,大蒜、辣椒为佐料,沾着酱油,吃起来可真香……
还记得;夏日里,滂沱的大雨过后,我们和老同志一起在公路边的排水沟里,用手抓鱼、用筛子捞虾的欢乐;假日里到河边钓鱼的乐趣和冬天到河泡子里打冰窟窿捞鱼的欣喜……
还记得;冬日里,连队休息之时,我们几个知青顶风冒雪地在村子周围的柴火垛下,查看着野鸡的踪迹,有一次还真的叫我们在柴火垛底下,抓到了一只大公野鸡……
还记得;那年进山采木耳迷失了方向,却巧遇到了一位曾与日本鬼子拼过刺刀的老猎人,多次的交往使我们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我不但听到了很多关于动物的趣闻和打猎的故事,还听到了很多有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动人故事……
虽然我已经离开多年了,那一桩桩的往事成为我们相聚时的佳话,更是我们向世人玄耀的话题。我爱北大荒,至今依然深深地怀恋着那养育过我的黑土地。

知青上山下乡的起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的建设蓝图 第七组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在对河南郏县大李庄乡的批示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的号召。广大知识青年,满怀革命豪情,奔向农村,奔向边疆,踏上了和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一场震撼二十世纪、长达27年、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十亿人心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可以说,这一运动像一道狂飙,在历史的平面上轧出了深深的轨迹,永远不可磨灭。

大李庄乡随即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站在了上山下乡运动的最前线。让我们看一下,这一当年最受瞩目的乡村,规划起了怎样的蓝图。

1976年11月,由河南省建委编印的《新村建设》一书,记载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的新村建设成果及其规划蓝图。

该书《前言》指出,“随着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原来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分散零落的村庄,既影响着大规模的治水、改土、机耕、园田化的进行,也不能适应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广大贫下中农要求建设新村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我省十个地区,目前开始试点建设新村的就有九个。有的生产大队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的同时,并将新村房屋建设作了全面的布局。建设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一场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思想革命。”
《前言》特别指出,在新村建设中,要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充分发挥集体和社员的积极性。房产的所有权,提倡集体所有,允许个人所有。集体备料的产权归集体,社员备料的产权归社员。集体和社员共同备料的,产权提倡归集体,也允许归社员。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社员三者的关系,坚持等价交换,不搞平调的原则。

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新村,由郑州工学院士建系参与设计。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位于郏县城关西南,汝河北岸。当时,共十个自然村,九个大队,二十五个生产队,一千零四户,五千一百人,耕地七千七百六十四亩。公社党委在制定了八〇年农业发展规划基础上,确定了公社新村建设规划与社员、知青住宅的试建工作。第一批已建成社员、知青住宅共六幢,三种方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社员住宅方案,并在七六年兴建二十余幢。新村房屋采取了集体统一投资,投工及分配,产权归集体所有。坚持“农忙少干,农闲大干”,以大搞群众运动和少量专业队相结合的办法,计划在八〇年前建成新村。

公社新村的建设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抓粮、后盖房”的原则,以一九七四年为例,粮食亩产量已达到一千三百斤,烟叶亩产五百斤,初步实现了以农业稳产、高产为中心的路、林、排、灌、机、电六结合的大地园林化规划以及水利化、田园化、林网化。为社员新村的选点、并村与规划布局提供了物质基础及有利条件。
一九六八年以来,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郑州、许昌等地五百余名知识青年到公社插队落户,知识青年的人数占全公社的人口比例约十分之一,因此按照知识青年插队落户的组织形式以及为知青的学习、劳动、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已成为新村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建设,几年来,社办、队办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建起了机械厂,氨水厂,面粉厂,预制构件厂、木材加工厂等十余项,如何使工业合理布局,全面规划并与社员新村规划相协调成为公社规划中考虑的一一个重要因素。

公社还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汝河在洪水季节带来的大量泥沙及卵石在汝河岸边因陋就简地建起了混凝土预制品加工厂试制了多种产品。此外,组织了社办建筑队,为新村房屋建设培养了技术力量,奠定了物质基础。

按照规划,当时建设的有大李庄、吴堂新村,辛庄新村,杨庄新村,邱庄新村,板场新村,寇庄新村,杨赵庄新村。公社所在地各种功能性设施一应俱全,医院、粮库、、知青展览馆、百货楼、面粉厂、接待站、日杂、完中、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书店、小学、服务楼、.邮电农机、造纸厂、知青文化楼、烟叶收购、农机站、混凝土构件预制厂、氨水厂、农科站均列入规划。

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落户的日子,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八组

去年八月末去北京游玩,我们住在了朝阳区的一家酒店,酒店对过有一家早餐店,店里卫生条件很好,店主人很热情,我们就成了那里的常客。在北京二十多天的时间里,除了那次跟团三日游,其它时间的早餐,我们天天去那家早餐店用餐。

经营早餐店的是一对夫妻,有四十岁上下,操一口陕北口味的普通话,给人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店里还有一位打零杂的老师傅,年龄七十岁上下,地道的北京口音,很有礼貌,待人也很亲切。这位老师傅不是店里的雇工,他是义务帮忙的。

一来二去,我们就和那位老师傅熟悉了,老师傅姓张,叫张忠义,是老北京,退休前在教育局任职,已经退休十年了。张忠义老师曾经在陕北插队落户三年多,他详细给我讲述了在陕北插队落户时的点点滴滴。
1969年7月下旬,张忠义老师和二十几名北京知青乘坐知青专列到达陕西,后又换乘汽车和毛驴车,来到了陕北的李家沟大队,这六女知青和十六名男知青是来这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北京知青到达陕北之前,李家沟大队的李明渠支书就带领社员们为北京知青挖好了三孔土窑,搭建了土炕和灶台,准备下了锅碗瓢盆一应生活用品,成立了北京知青点。这个知青点就在大队部后面,紧挨着二队的牲口棚。

张忠义他们一行二十二人来到李家沟大队后,李支书就按男女比例,把他们平均分配在了两个生产小队。六名女知青住一孔土窑,十六名男知青住两孔土窑,他们二十二名知青虽然是在两个生产队干活,但他们都在一起吃饭,一队的王大梁老伯和二队的李山林两位社员轮流为知青点的知青们做饭。

陕北的七月份天气已经很炎热,漫山遍野的高粱玉米长势喜人,早种的高粱和玉米都有半人多高了,粟子荞麦也都绿油油的一片,翠绿茂盛的庄稼掩盖了黄土高原的真实面貌,冬春时节黄尘飞扬的景象不见了,黄土高原变成了绿色的海洋,那惹眼的绿令人陶醉,令人振奋。夏日黄土高原的原野,真的很美丽。

初来乍到,北京知青都被这美丽的风景折服了,都说陕北很贫穷很落后,没想到陕北还有这么好的风景。可到了晚饭后,知青们的苦恼就来了,可能是离牲口棚近的缘故,知青们居住的地方时不时会传来一股难闻的气味,蚊子特别多,窑洞里还有跳蚤,跳蚤咬人真的是鸦雀无声,不知不觉腿上身上就痛痒难忍,知青们都叫苦不迭。

好在窑洞里不那么炎热,知青们还有蚊帐,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知青们也就慢慢习惯了。用张忠义老师的话说:可能身上产生了抗体,跳蚤咬了也不那么痒了,也不起包不红肿了。

张忠义他们休息了一两天,在村子周边熟悉了一下环境,到公社粮站领回各自的国库供应粮,安顿好了生活,知青们就开始参加生产劳动了。

当时山上田间也没有太要紧的农活,社员们就带领知青在田间除草松土,教他们使用锄头,辨认各种庄稼,记住庄稼的名字。有的庄稼需要追肥,社员们就带领知青们挑粪上山,教知青们给麦田套种的玉米追肥。知青们都谦虚好学,慢慢就掌握了很多劳动技能,社员们都夸知青们有文化,学习能力强。

知青们来到李家沟大队的第十天,那天是二队社员李山林为知青们做饭,李山林家七岁的男娃李三狗跟着他到知青点玩耍。不知什么时间,李三狗偷偷跑进了男知青居住的土窑,在一个黄帆布提包里掏出了一包饼干和几块桃酥,等知青们收工回来的时候,李三狗已经吃了两块桃酥,把包装牛奶饼干的包装纸也打开了。

张忠义猛然看到一个孩子在偷吃饼干,自己提包的拉链也被拉开了,他挺生气的,抓住李三狗的手脖子就把他从窑洞里拉了出来。

李山林一看自己的娃娃惹下了大祸,他是又怕又气,上前抓住李三狗就打,打的李三狗哇哇大叫。

看李山林真打,张忠义赶忙拉住了李山林,苦笑着说:“算了算了,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再说了,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是一点食品。”“啊呀!这个娃娃胆子也忒大了,竟敢偷吃,看我回家非把他的牙打掉。知青同志,看看你的这些食品值多少钱?我赔。”李山林一脸的歉意,一边说还一边拿眼睛瞪李三狗。

一会功夫,知青们都收工回到了知青点,看一个孩子坐在地上抽泣,大伙都围过来看。张忠义跟大家说明了起因,大家都说李山林不该打孩子,哪个孩子不馋嘴啊。很快,知青们都回到窑洞里,有人拿来饼干,有人拿来了糖块,还有人拿来了桃酥和香肠给李三狗。看着知青们把好吃的都拿了出来,李山林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哽咽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山林家有三个男娃,大的十五岁了,叫李大锤,都参加劳动一年多了,能挣妇女工。二的十三岁,叫李二柱,天天赶着两只羊上山放羊。李山林家的这三个孩子都没念书,不是李山林不供孩子念书,是他的三个孩子都不愿去念书。

从此,知青们都跟李三狗熟悉了,大家都想教他识字,可李三狗确实不愿学习,谁教他他都不上心。后来张忠义想出了一个办法,只要李三狗能学会五个字,就给他一块饼干,能写五个数字,就给一块桃酥。还别说,这一招真管用,一个月的时间,李三狗能认识一百多个字了,也能写出一百多个字,还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算法。看知青们下工后天天教自家的娃娃识字写字,李山林非常感动,他逢人就说北京来的知青都是大好人,都是活菩萨。

看自己的弟弟学会了好多字,还会算数,李大锤和李二柱也常到知青点学识字,学写字,他哥俩写的字虽然不像样,可他哥俩是真心想学习。

知道村里很多人不识字,也有很多人想学习识字,张忠义就和知青们商量了一下,在知青点办了一个农民识字夜校,义务教社员娃娃们学习识字。这一举动,得到了大队李支书的赞赏和支持,李书记还跑到公社,想方设法弄来了一盏汽灯,为知青们办夜校提供了方便。

为了报答知青们教自家娃娃学习识字,中秋节那天,李山林把自家的羊杀了一只,为知青们熬了羊汤,煮了羊肉,他家婆姨和三个娃娃连一口羊汤都没捞着。

知道那只羊是李二柱放了大半年才长了那么大,知道那只羊是李二柱大半年的劳动成果,知道了一只羊够李山林一家一年吃盐买油的钱,知青们都很感动也很愧疚。

插队落户的第一个春节知青们是在李家沟度过的。年夜饭知青们虽然提前准备下了,开饭的时候,知青们的炕桌上突然多了两道菜,一道菜是干辣椒炖鸡,两只大公鸡炖了三大碗。另一道菜是炸油糕,又香又酥的油糕也是三大碗,这两道菜都是李山林从他家做好送到知青点来的。他说北京娃娃们在外不容易,又远离爹娘,过年了,让娃娃们吃顿好的,省的娃娃们想家。

当张忠义把几个白面馍和一碗炖猪肉端到李山林家时,李山林的婆姨和三个孩子也在吃年夜饭,他家炕桌上就有半碗猪肉一碗年糕和一碗炖豆腐。看到那一幕,张忠义眼睛湿润了,他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

1971年秋收时节,张忠义往场院挑玉米棒时,不小心崴了脚,疼得他只咧嘴,根本不能行走。李山林的大儿子李大锤看到后,扔下自己的担子,就把张忠义背到他家,放到了他家的土炕上,然后到后队找来了有祖传正骨经验的马师傅,让他为张忠义治疗。马师傅给张忠义捋正了脚踝,还让李大锤到村外弄来了榆树枝条、柳树枝条、花椒树枝,好像还有什么枝条,应该是五种树枝。李山林的婆姨把那些枝条熬成药汤,让张忠义泡脚活血。

三天后,张忠义就能走路了,在李山林家养伤的那三天,张忠义每顿饭都能吃一个煮鸡蛋,其他人谁都捞不着,包括李三狗。每次吃鸡蛋,李山林的婆姨都会把李三狗撵到窑外去,她看着张忠义把鸡蛋吃下才罢休。

转眼就到了1972年的秋天,李家沟大队得到了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大队书记力荐,社员们推荐,张忠义成了幸运儿,他有幸成了第一个离开李家沟大队的北京知青。离开李家沟大队那天,乡亲们把张忠义送到了村口,李山林的婆姨把煮鸡蛋和红枣装满张忠义的书包,眼含热泪说:“娃娃,俺舍不得你走。”那一刻,张忠义热泪盈眶,泣不成声。

大学毕业后,张忠义被分配到北京某中学当了一名教师,后来升任校长,十年后调任教育局办公室任主任,再后来升任局长。

虽然离开了李家沟大队,张忠义没忘了李家沟大队的乡亲们,没忘了李支书,更没忘了李山林一家,他经常给乡亲们写信,后来还寄钱寄物。

2009年春天,李大锤的二儿子李高远突然来到了北京,找到了张忠义,他想让张忠义伯伯给他谋个职业。张忠义虽然有些为难,但他还是答应了这位远方客人的要求。几经周折,张忠义为李高远租下了他家附近的这个门面房,帮他置办了这家早餐店。因为李高远夫妻俩都很实在,店里的生意一直很红火。

张忠义在教育局退休后,被聘任到某职业学校当了五年的讲师。后来他老伴不让他再从教,他就解甲归田,算正式退休了。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闲不住的张老师就到李高远的早餐店义务帮工,这一帮就是三年多。
离开陕北已经四十多年了,每当说起在陕北插队落户的日子,张忠义老师都会泪花涌动,他说在陕北插队落户的经历他一辈子都不会忘。一辈子也忘不了陕北老乡的热情淳朴和善良,更忘不了李山林老两口曾经对他无私的关爱和照顾。
作者:草根作家

一个知青的故事 第九组

文:士徳

林树国是我同学,老三届知靑。我们一起在北大荒的黒土地上插队,树国是我的好友,我们从北大荒来到大西北,在异乡做各种临时工。我们曾在无奈的日子里回忆过去的学生时代,我们曾回忆在黑土地上的知青岁月,以及对今后命运的猜想。几年后,我们又先后来到关山深处的军工三线厂,树国在5203胜利厂,我在9936华丰厂。两个厂在同一条山沟里,我们还是能经常见面。树国的一生没有壮烈情怀,没做过惊天动地之亊。树国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为自己,为生活操劳一生。树国的故亊是1700万老三届知青的故亊,是北大荒知青的故亊,是一个三线军工的故事,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正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才倍感心酸和凄凉。
下棑右二是林树国

树国七十年代初随父母迁移到西北天水,待业四年,七六年终于解决工作。树国被分配到5203胜利厂的职工食堂,工种是炊亊员。在同亊眼中树国为人孤寂,平吋最大爱好是看书看报。树国文雅俊秀,不善跟女人交谈,在军工企业炊事员是不好找女朋友的。同学同事也曾给树国介绍几名女性,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树国始终单身,树国终身孤独,孤独一生!知靑同学相继有了家庭,不菅以前经历了多少苦和痛,现在有了家,有了自己幸福祥和的一片天地,而树国还是一个人。星期天,树国有时到同学家里坐一会,抱一抱同学们的小孩。同学知靑们的小孩长大后,都记得小时候有一个脸很白的林叔叔抱过自己。渐渐的同学们习惯了,习惯了树国一个人的世界。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不觉中岁月飘过几十年。
中排右二是树国

突然有一天工厂宣布破产重组,只保留年轻有技术的一部分人迁出大山,其它人员下岗戓自谋出路。树囯也在下岗之列,他茫然四顾的发现他真的没地方去。父母早已双双离世,工厂没有了,重组后又迁走,而树国能到哪呀?这时知青同学也想到了树国,对他说:走吧,跟我们走吧,回到父母安息的城市,离我们近一些。树囯回到已离开几十年的城市,回到原先父母工作过的5206厂单位小区,因为这里有很多中学同学和北大荒知靑。树国租了一间小屋又过起了一个人的生活,此时树国性格已非常孤寂,不愿和人讲话,即使是遇到老同学老知青,也只是点点头苦笑一下不再说话。有时几天不出小屋,外出时也是釆购一些生活必需品。2O12年4月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突然想起这些天怎么不见树国,赶紧和另一名知青来到小屋,当他们破门而入才发现树国几天前早已离去……
同学们相继赶到,看见树国走时的模样没有不落泪的,同学们为树国办理了后亊,送走了这个孤独一生的人!那几天接连下雨,同学们的心情也低沉到极点。在清点树国遗物时发现了几本年代很久的日记本,树国在上面记载了许多往事。其中有知青插队生活的回忆,有在食堂工作中的感受,最多的是树国和同学们一起在东山的生活和发生在东山的那场大火。在那场大火中树国的两名女同学被无情的烈焰吞没,其中一名女同学是树国初中的同桌。平吋不太说话的树国只要一谈起东山那场大火,就向变了个人似的。那场大火的每个细节,那些同学被烧伤,那些同学被倒塌的砖块砸伤。谁连夜返回去报信,树国都会给你讲出来。就连当时现场同学站立的位置,已及在大火中搜寻两名女同学时的一切细节,以及找到两名女同学时的惨状,那场大火对树国印象太深了。
东山是北大荒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是树国经历那场大火的地方,也是那两位孤女静静守候了半个世纪的天堂!谁也没有想到这也竟是树国魂牵梦萦的地方……1968年11月8日晚,劳累了一天的男女同学早已进入梦乡。东山的夜晩月稀星明,月亮躲闪进了云里,只有山野里呼啸的风。深夜,伙房炉灶里的一点火星引燃了一场无情的大火,大火照亮了星空,燃烧的烈火和浓烟中,是四散惊恐的同学惊呆的面孔,火场乱成一团。同学们混乱中清点人数,才知道还有两名同学姐妹被困在大火中,同学望着冲天的烈焰相拥而泣。两名年轻美丽的同学姐妹,随着呼啸而过的北风在烈火中燃烧。那场大火后后同学们离开了,回望东山,只留下两座凄风冷雪,寂寞如云的孤女坟!李玉琴,于玉华不应忘记的姓名,忘不掉她们永远定格在18岁的容颜。
五十年后,五位同学驱车万里,从不同地域来到东山,来到那刻骨铭心永远不曾忘怀的地方。山坡荒草下掩埋的两座孤坟相依为命,日月星辰,兰天浮云见证了物是人非变迀的时光。颤枓的声音代表了从不曾忘却的同学情感。一段悲伤的历史注定要成为我们生命中难忘一章。这段生活十年的忋忆不仅留下了伤痛,它也给我们带来力量,友情,愽爱和坚强。同学站在墓前,曾经的姐妺五十年年后再次相聚,泪花里是无尽的离殇。悲凉的声调代表了我们知青悲壮的征程,在荒野的上空两位孤女是否能听到同学们的心响:同窗别离数十载,人海漂泊鬓灰白。万千沧桑弹指过,岁月流去情入怀。五位同学站在墓前,拂去心中的哀伤,代表还活着同学把心中的花献。蓝色鲜花,代表女人,而你们却还没有成为女人!墓前遍地的白色野花,代表生命,留给我们这些不死的灵魂。你们不再需要红色,因为你们已经在火红的岁月中献出生命和靑春!同学要走了,今生也许不会再来,同学在乱草荒原的坟前久久站立,只能说:你们真好,永远18岁,永远年轻!
这是一个真实的知青故事,树国用他孤独的一生,在等候这一孤苦伶仃,凄婉的时刻,树国终身不娶也有了解释的理由,他在等这一天,好回到同桌的身边。那时不敢谈情说爱,如果有,也只是在心中朦胧的闪现,而这一闪现竟让树国付出了整整五十年年!没有想到树国蒙胧的初恋会使他独守终身!孤女的故亊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树国的遭遇那就是心中永远的恨,知青的恨。
不知树国临走时的闪念,我想应该是幸福的向望的。解脱了一生的孤独,又梦回到青春的飞扬之中和相爱的人共同守望这迟来的爱情!岁月轮回带不走忧伤,白雪苍茫盖不住惆怅。荒原枯萎飞逝的时光,无奈岁月画鬓已如霜。如果今生不能与你结成双,来世化蝶依偎在你身旁。同学们明白了,树国等不及了。那位孤女在东山等了树国五十年年,树国不想再让她等下去,树国要用一生的时光和生命去偿还心中的疼,去偿还朦胧靑春中那一爱的闪念。树国同学,愿你化蝶飞回东山,也带去我们活着的人一点心愿。终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去,也不知还能不能梦回东山?这就是一个知青的故事!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