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的下一句是“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出处: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选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译文: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文本解读 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的这一认识,表现出梁启超将儿童教育看作国家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出于对传统官方教育只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的批判,梁启超尤其强调小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所以,在《论幼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问题。 在他看来应当要仿效西方实行强迫义务教育。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我们当前的儿童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启示。
少年强则国强的意思: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要青少年能聪明,有才学,国家就有希望强大富足 。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我们将把“少年中国”建设得更富有,更强盛。 少年强是一个典故,出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强则国强的例子 司马迁:发愤著书传后世 出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立志担当书写历史的责任。20岁时,南下壮游,为写作积累了很多实地考察的资料。41岁时开始着手写《史记》,期间受李陵案的牵连,遭受宫刑。 司马迁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屈辱,十数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记》这部了不起的巨著。在给友人的《报任安书》里,司马迁书写了自己立志著史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