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味道读后感
整篇文章讲述的是“我”的妈妈的身上的各种“味道”,其中就讲了两件事情,就有关于妈妈的“味道”,一件事是在夏天的时候,妈妈的味道是“凉面”。后一件事是在“我”生病的时候,回到了家里,妈妈的味道便是“鸡汤”了。
这位妈妈身上的味道其中的“鸡汤”味道,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在“我”病了的时候,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妈妈在电话的那边责备“我”怎么没有好好吃饭,多穿一件衣服,还骂“我”活该。而“我”却知道妈妈的心里是极其心疼的。
这里面说到了妈妈一边骂作者,但是这边的作者却知道妈妈的骂其实是在心疼她,这个原因,在下文中的第二十五段就可以看出来了。作者的妈妈在心疼她的女儿,她那么爱着的女儿,竟然生病了!而且,自己的女儿还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她照顾不到作者,何况,作者是她的女儿,所以说,她心疼。
妈妈给我的味道是土豆泥的味道,咸咸的,味道很好很好。每次我尝到土豆泥,如果你坐在我的身边,则可以看到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在吃的时候,我不会去想,这就是爱的味道,甜甜的爱的味道。
有的时候,我又尝到了爱的味道之辣辣的味道。那个时候,是在妈妈教训我的时候,妈妈时常说我的作文需要进步,而进步的根本就是要多写,写完了还要多度,这样,才能够写得越来越好。说我现在总是不太写了,怎么能把作文写好。我知道,这就是爱中的辣辣的味道,让人尝了这种味道以后,心中都变得火辣辣的,一下子都冷静不下来。这种味道,让人辣得像哭。
就像作者的母亲给她的“十全大补汤”之鸡汤的味道一样。很温暖人心,很让人感动。但是在之前,作者的妈妈送给她的爱的味道之辣辣的味道一样,她的妈妈将她教训了一次,虽然说这种味道不好尝试,但是,给作者的感觉却一定是让她难以忘怀的。《妈妈的味道》中讲述了主人公——妈妈的味道,我想,作者所说的妈妈的味道,就是爱的味道。爱的味道,在有的时候,它会很甜;在有的时候,它有会很酸;在有的时候,它可能就很咸……总之,都是爱的味道。让我们好好的品尝爱的味道,体会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同时懂得,送给别人一些爱的味道吧!
妈妈的味道读后感
整篇文章讲述的是“我”的妈妈的身上的各种“味道”,其中就讲了两件事情,就有关于妈妈的“味道”,一件事是在夏天的时候,妈妈的味道是“凉面”。后一件事是在“我”生病的时候,回到了家里,妈妈的味道便是“鸡汤”了。
这位妈妈身上的味道其中的“鸡汤”味道,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在“我”病了的时候,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妈妈在电话的那边责备“我”怎么没有好好吃饭,多穿一件衣服,还骂“我”活该。而“我”却知道妈妈的心里是极其心疼的。
这里面说到了妈妈一边骂作者,但是这边的作者却知道妈妈的骂其实是在心疼她,这个原因,在下文中的第二十五段就可以看出来了。作者的妈妈在心疼她的女儿,她那么爱着的女儿,竟然生病了!而且,自己的女儿还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她照顾不到作者,何况,作者是她的女儿,所以说,她心疼。
妈妈给我的味道是土豆泥的味道,咸咸的,味道很好很好。每次我尝到土豆泥,如果你坐在我的身边,则可以看到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在吃的时候,我不会去想,这就是爱的味道,甜甜的爱的味道。
如何写读后感!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三、读感结合有侧重:指导学生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二不二要.四、联系实际谈感受:指导学生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读后感;感点;实际
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就是心得体会,也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的读后感呢?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作者等.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乐家扬科》为例,一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总体印象.初读《小音乐家扬科》我们知道文章记叙了具有音乐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二是细读深思,抓重点,引导学生评词析句,细读深思,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细细品读文章,可先让学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扬科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三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读文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们进一步明白了夺去小音乐家扬科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人吃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如此幸福.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有这么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感点:一是张飞对诸葛亮粗鲁无礼,张飞很莽撞.二是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可以看出刘备态度很谦恭.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统一国家大业,从中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我们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复读这个故事后感受最深的一点,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作为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
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我们说,“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它不像记叙文中的“叙”那样具体、形象、生动,读后感中的“叙”要做到简明.小学生写读后感常犯的毛病是复述原文,没有做到简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编乱写,说道理时空发议论,而缺乏身边的实例.写读后感可以说经验,也可以谈教训.大多出色的读后感,总是受原文内容或情感触发,从而引起对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问题的思考.读后感,是有“读”有“感”,“读”、“感”结合的.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无论用哪种方法写,必须叫学生做到二不要;不抄录课文: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以《时光老人的礼物》为例,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孩子们对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很珍爱,表现在哪里?你觉得应该珍惜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吗?平时你有哪些珍惜时间的事例或不珍惜时间的做法呢?以后你会怎样对待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就把文章内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倾吐真实心声.而在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时,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都应允许他们大胆自由地写,如果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作者的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写,那么他们的读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范文,仅供参考
家庭教育读后感(2011-04-15 13:29:29) [编辑]
分类: 家教欣赏 未分类 标签: 家庭教育 【收藏该博客】
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做父母的全部希望。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父母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对父母不满。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导视为罗嗦。现在的孩子也不知怎么啦?难道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吗?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容易,家庭中的一切都是教育,而且在人的成长中伴随终生。
1、可用家人的观念、行动引领孩子知道什么是健康,怎样保持健康,这个最重要,没有健康,别的无从谈起。
2、用谦和、善良的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心中有爱,这是全家永远保持和睦关系的动力源泉。
3、把分析事物的正确心态告诉他,使它成为心胸豁达、志存高远、明辨是非、目光长远、勇于面对困难、坚毅的人。
4、用专心做事的态度影响他,使它成为做事细致、注意力集中,能恰当评价自己的劳动、不浅尝而止的人。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疼爱,更是约束,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责骂,更是引领。家庭教育不是事后的消防队,更是事前的防火墙。家庭教育少在孩子身上找缺点,多在自己身上找不足。不是事前没考虑到,就是事后做的不够好。捷径是从小多和孩子一起做事,娱乐,别把孩子的时间推给闲逛的孩子,交好朋友才能做好人。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配合老师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通过学习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精心编织美好的未来吧。
听,厨房里传来锅勺碰撞的声音,飘出来丝丝香味,就知道是妈妈又在厨房里大显身手了。不一会儿,妈妈端出了香飘十里的饭菜正在卧室李做作业的我,也闻见了那诱人的香味儿。可是,这浓香,却牵引我走进记忆的长廊,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 那是个寒冷的冬夜,窗外的风"呼呼"地刮着,把窗外的树木吹的瑟瑟发抖。洗好脚脸的我立马钻进了被窝。正当我快睡着时,我的肚子疼了起来。那是一种怎样的疼痛啊!好像肚子里有一只。肚子里大青虫,正狰狞笑着使劲咬我的肚子,又好像“万剑穿肚”,无数支利剑穿进了我的肚子。肚子里翻江倒海,我一会揉肚子,一会打肚子;一会坐起来,一会趴在床上•••••• 我制造出的巨大声响最终把刚刚睡着的妈妈吵醒了。我听见妈妈穿上拖鞋,走了过来。只听妈妈打了个哈欠,说:“怎么了,闹那么大动静?”我已经被疼痛“折磨”得受不了了,有气无力地说:“妈妈,我肚子疼。”妈妈的声音和脸色变了,她着急地说:“怎么肚子又疼了呢?”说完,便摸索着开了灯。妈妈还穿着睡衣,眼睛里满是血丝,一脸着急的神色。妈妈严厉地说:“是不是在外面买了小食品?你这孩子,怎么说不听呀••••••”一边埋怨着我,妈妈一边把手伸进我的被窝,为我揉起了肚子。她的动作是那样轻,生怕加深了我的疼痛;她的动作是那么柔和,让我的肚子舒服起来,妈妈的手就像一个神奇的按摩器,减少了我的疼痛。我依偎在妈妈身边,闻着妈妈身上的味道。香香的,那是香水的味道;甜甜的,有一种爱的味道;暖暖的,那是妈妈的味道。此时的妈妈,已经困得打起了哈欠。我关切地说:“妈妈,我自己来吧!”妈妈连忙装作很轻松的样子,说:“没事,我来吧!等等我,我把枕头拿来,今晚,我陪你睡。”说完,便很快回到卧室,把枕头拿了过来。我的上下眼皮直打架,妈妈刚回来不久,我就睡着了。在梦里,我也闻见了一种香味,那便是妈妈的味道,是爱的味道。第二天,妈妈眼里血丝更多了,还感冒了,不停地咳嗽。我偷偷问爸爸妈妈是怎么了,爸爸叹了一口气,说:“还不是你惹的祸,你妈妈在你身边坐了一夜。”原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夜!我走过去,在妈妈耳边轻轻说了一句:“谢谢。”可是我知道,说再多感谢的话也感谢不完妈妈为我所做的 一切。我抱住了妈妈,对她说了一声“我爱你!”在那一刻,我又闻见了妈妈身上那种温暖的味道。这,便是爱的味道。
从小到大,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偎在妈妈怀里,摒弃了所有的杂念与烦恼,安静地贪婪地嗅着妈妈的味道,那是一种阳光般温暖、清爽、甜美的味道,是一种特殊的温馨的家的味道。 可现在这种味道却只能在我的梦中萦绕,每次梦醒总会感觉一切好遥远,好遥远。整整一百零七天没有闻到妈妈的味道了,十九年来第一次离家,十九年来第一次独处,没有妈妈在身边,好不情愿。 第一次感觉到冬天是如此寒冷,也许济南的冬天确实很冷,凛冽的寒风似乎要把我吹走,逼人的冷气让我浑身打颤。虽然每天电话的那头都有妈妈的千叮咛万嘱咐,都有妈妈牵肠挂肚的亲切问候,但我依旧僵冷,因为这里没有妈妈温暖的怀抱,没有安全的依靠。记得从前,在冷冷的冬天我会钻进妈妈的被窝,再冷的身体也会变得暖和起来,那时觉得妈妈是我冬季必不可少的暖炉,从妈妈那儿我嗅到了温暖。每逢雪花飘落,穿的跟面包似的我都会拉上妈妈跑到雪地里,看漫天飞舞的雪花,然后堆两个大大的雪人,一个是我,一个是妈妈。我们看着对方冻得通红的脸颊,拥在一起,彼此脸上挂满了甜蜜的微笑。此时我嗅到了快乐的味道。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经意间,往日的黄毛丫头长大成了少女,从天真无知到懵懂困惑,从不懂世事到历经坎坷,于是妈妈的怀抱更加成为我舔舐伤口、寻找慰藉的温暖港湾。躺在暖暖的怀抱里,头枕在妈妈的臂弯,静静地听妈妈讲她过去的故事,她的初恋,她与爸爸的爱情,好浪漫、好感动。平和的语调、静静的抚摸,妈妈告诉我:“爱情很美好,但你更要辨明方向,好好思量,再做选择。你还要时刻记得不论何时何地妈妈永远爱着你、呵护你。”泪水模糊了视线,暖流涌遍全身,我嗅到了爱的甜美味道。 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是妈妈生命与青春的延续。是啊,我在慢慢长大,妈妈却在一天天变老。不知何时,鱼尾纹悄悄爬上了她的白皙的脸庞,又是不经意间,几根白发偷偷夹杂在妈妈那乌黑长发里。一个暖洋洋的冬日的午后,妈妈让我给她寻找白发,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终究不想看到白发。于是,我让妈妈半躺在阳光下的长椅上,很轻很小心地给她拔掉那些见证了妈妈辛劳的白发。或许是太劳累,不一会儿,妈妈就发出了均匀的呼吸声。仔细端详,妈妈虽不再年轻漂亮却更加慈爱安详。低头数那些白发,妈妈因操劳而生出的白发呦,是你们替我记录下了妈妈的辛苦与劳累、操心与牵挂。好想让时间停留,停留在这一刻,让我永远守候在妈妈身边,让我好好地照顾妈妈。确实,我又嗅到了家的味道啊! 长大的女儿注定是要离开妈妈的,也许现在的我刚刚是一个开始,可是离了家又怎样呢,最难割舍的依然是母女之间的思念与牵连。妈妈啊,您是如此地让我魂牵梦绕!您永远在女儿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十九岁的我早已比妈妈高大,但孩子的心情让我好想好想在妈妈面前撒撒娇。喜欢妈妈的抚摸,喜欢妈妈的温暖怀抱,更喜欢妈妈让我嗅到的那些迷人的味道。 好想,好想,好想回到妈妈身边,不知家乡的妈妈如今是否一切安好?
学习型家庭就是以提高家庭成员素质为目标,理论研究与创建实践相结合,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各有特色、全面推进的创建态势,为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扩展资料 随着终身学习热潮的掀起,学习型家庭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现在互联网上的“爆款”鸡汤文时常会讨论一个问题:即原生家庭。将很多人格问题、亲密关系问题归结为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那么,如果原生家庭就是一个学习型家庭,一个有着浓厚学习文化的家庭,从中成长的孩子会是怎样,我们可想而知。 在社区交流中,一位家长说: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国外,尽职的爷爷给孩子报了所有主科的课外辅导班,每天学习至夜里9点半。爷爷也全身心陪伴孩子学习,每天早上5点起床,自学知识,总结规划,晚上再拼命讲给孩子。结果全家人忙得团团转,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唯独缺乏运动越来越胖……这也是不行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市学习型家庭创建 2
于丹谈家庭教育:孩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
“
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
时值暑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与本报记者论
“
家教
”
、谈成长,说事说理,生动活泼。征得于
丹教授同意,记者将谈话内容整理成文,独家发表于《解放周末》,以飨读者。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
“
分享
”
这个词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
“
家教好
”
,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
子
“
奥数拿过冠军
”
、
“
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
”
。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
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欢
“
家教
”
这个词,
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
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
对中国人而言,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
入则孝,
出则悌
”
,
就是讲家庭教育;
第二阶段是
“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
,
说的是社会教育;
第三阶段是
“
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
,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
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
传统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
孩子春天撒着欢儿地玩耍,
夏天在河沟里游泳,
秋天掰玉米、摘土豆回来烤了吃,冬天换上新棉袄放鞭炮、贴春联、过大年。四季的循环,在农耕
文明里清晰展现。
因为崇尚多子多福,
每家每户都是大的拉扯着小的。
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
可能要掰成四块,每个孩子吃一块。这就叫分享。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
“
分享
”
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
到孩子小嘴里,说:
“
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
”
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
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
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上世纪
70
年代,
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
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
“
大举
”
。那时穷有
穷的玩法,而且我们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输了绝对不允许耍赖,谁跳坏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这
是一种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
呼又散开了。
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
速度越来越快,
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
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他们一种自由奔跑的速度,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小
孩子长大了容易耍赖?因为他们小时候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跳皮筋、砍沙包都是
和同龄人一起,你要是耍赖,人家就不和你一块儿玩了。所以我们会自己解决规则认同的问题。再
来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他们在玩的时候就缺失了这种规则的协商和认同。
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
家教是一种伦理的认同,
也是一种规则的认同。
家庭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
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规则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为什么
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材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
叫作
“
规则
”
,已经晚了。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
“
态度
”
我们都懂得
“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
,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
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
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
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
“
言传不如身教
”
,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两岁
时,我们就告诉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
子,她就说:
“
姥姥,吃药!
”
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我们以前带
她出去玩时,
她都会带一个布娃娃,
说那是她
“
妹妹
”
。
但是到了
4
岁,
出去玩她就不带她的
“
妹妹
”
了。
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
“
我要腾出手来扶我姥姥啊!
”
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回来后她一手握着一
只鸡蛋,吃饭时也攥着不放。我们都笑她,
“
你那鸡蛋都快孵出小鸡来了。
”
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
她也舍不得放下。就这样,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一进门还没来得及换鞋,她就扑到
姥姥怀里说:
“
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只鸡蛋!
”
那一刻我心里挺惭愧的,因为我顶多想到给我妈妈
买些土特产,但没想过不花钱还能给她带回来什么。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一个从小懂得牵挂别人的人,长大了才可能被别人牵挂。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
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今天的我们常感到人越来越
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越来越失去了属于每个家庭的烙印。
“
烙印
”
这个词的英文是
“brand”
,
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
“
品牌
”
。
企业要有品牌,
其实人也需要有品牌。
人的品牌不是指你拥有
几亿资产,拿到了多么高的学位,或是有多么显赫的地位,而是我们带着什么样的家族烙印融入社
会,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个人印记去对抗过于规范化的
“
流水线
”
。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
“
态度
”
。我女儿
4
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
“
哐
当
”
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
“
哇
”
地哭了。我说:
“
我们试试,看看能
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
”
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
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和我说,
“
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
”
我听了很欣慰。让我郁闷的是,后来家里
每逢打坏什么东西,她都特别高兴,说:
“
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更好看!
”
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没坏的时候更好,我们的底线只能是不让它更坏。这是
一种生命的修复能力。一个人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却在
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我们做父母,要培养孩子掌握自我修复的能力,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态度,让他们明白该怎样去
面对挑战。如果你告诉孩子:
“
我会把你呵护得好好的,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打破花篮。
”
这就是谎言
了。孩子不仅会打破花篮,还会打破他们自己,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一种能
力,像修复花篮一样把自己修复得更好,这种能力,我觉得在
4
岁时告诉他们,并不算太早。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
现在,
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
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但我始终认为,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
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
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
“
成长
”
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
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
“
成长
”
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
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
“
君子日三省乎己
”
,是在
“
反省
”
中不断成长。道家讲
的
“
道
”
是
“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
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
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中国人说
“
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
”
。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人到六
七十,难道就不要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吗?如果一位
80
岁的老奶奶,能够跟孙子学着玩游戏,能够试
试孙女的新裙子,能够跟孩子出去郊游,我相信这个老人一定是幸福、快乐的,因为她仍然保持着
成长的力量。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看重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
自由。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好的职业、多好的爱情,
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任何好的名
义去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我相信尊严与生俱来,
它不是被父母赋予的,
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
一个人的尊严是他
(
她
)
自己的选择。我记得女儿
5
个多月就在选择玩具这件事上,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个人取向。她的周
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
――
空药瓶子,她喜欢
“
咔啦咔啦
”
起劲地拧瓶盖。我们家的
阿姨就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说:
“
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
”
可是我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
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我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那个阶段正
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
电动娃娃好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孩子的尊严是与生
俱来的,不该粗暴地剥夺它。
我们的社区经常会举办孩子们的游艺比赛,有一次我女儿去玩,得了很多奖券,可以兑换玩具
或是家庭卫生用品。之前她都是换气球的,但那一次她特别犹豫,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
“
我已经是
大孩子了,不要气球了!
”
那时候正闹
“
甲流
”
,她就选了一块洗衣皂。回家以后,她一天十遍八遍地
提醒我们:
“
你们洗洗手吧,那个肥皂是我带回来的!
”
家里的洗手液都不能用,洗手全用她拿回来
的洗衣皂,那段时间我们全家人的手都特粗糙!但是我们觉得要充分肯定她的劳动,因为她牺牲了
自己的气球,她在为我们着想。
“
尊严
”
关联着
“
责任
”
,她有这种意识,觉得能为别人做事很光荣。
“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
”
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
眼光多了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指标是
“
自由
”
。很多人问我,你这么主张自由,那你教你的孩
子背诗词吗?我说我当然教。
可我不是让她手放在背后一本正经地背诵,
而是她在踩着滑板车跑时,
我们俩大声地背诵;是她在浴缸里泡着、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说:
“
妈妈,我们背首诗
吧!
”
她背诗,
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
我清楚地记得,
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
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
“
你想妈妈吗?
”
她冷不丁地说了句: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她背诗居然能
“
活
学活用
”
!
她喜欢把我们的大床当蹦床,
有一回她爸爸说:
“
你别蹦了,都把我们的床单蹦破四条了!
”
谁知她一边蹦,一边高声说:
“
人生得意须尽欢!
”
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