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低潮时期组织领导的又一次重大武装起义。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如彭真同志指出的“秋收起义及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斗争历史,是创建工农红军的开始,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它之所以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点,是因为在秋收起义中,中国共产党打出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军旗;又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地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南昌起义。目的意义:纠正成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解放军的建立之日,从此以后共产党开始有了自己的武装。
秋收起义。目的意义:
1、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2、它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3、这次起义虽然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起义部队在农村中从小到大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
4、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铸就了人民军队的灵魂——永远听从党的指挥。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风暴,席卷中国大地,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沉重的打击。
尽管这次大革命失败了,但它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了;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主观上,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惨痛的失败给中国人民以深刻的经验教训,使共产党员逐渐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支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 1、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共产党提出的主张,“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口号,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决策为人民群众所拥护,所以,秋收起义发动后,各地的农民群众广泛响应,愿意跟着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 2、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崭新认识。 3、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 4、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勇于改正错误的重大举措。 扩展资料秋收起义的起因: 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的深入,中国共产党把工人特别是农民、士兵都组织起来,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大力支持打倒军阀的北伐运动。 这就直接危及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危及到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统治基础。这样,帝国主义支持策动国民党新老右派破坏革命,并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 八七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前往湖南传达会议精神,并改组湖南省委,发动秋收起义。8月18日,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的湖南省委会议上。 毛泽东坚决主张: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屠杀工农,丧失了民心,成为白色恐怖的象征,因此秋收起义时“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以共产党自己的名义领导人民革命。他在给中央的信中写道:“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走城市包围农村的斗争路线。毛泽东在此之后带领队伍攻打大城市长沙,结果受挫,退到文家市。在文家市进行了文家市决策——由于敌强我弱,必须要放弃攻打敌人力量比较集中的大城市,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收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