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它又出自哪里

时间:2023-01-09 04:35:06编辑:周老师

本文目录索引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它又出自哪里

“始作俑者”一般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干坏事的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也就这样理解: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绝后”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并且还和孝顺联系在了一起:对父母不孝顺的事情大的有三件,自己无后而使家族的血脉无法传承是三者中最大的不孝。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原文是: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读音: 【shǐ zuò yǒng zhě】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什么意思?它又出自哪里

2,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作者:山色归读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一般认为是孔子说的。所谓“俑”是指中国古代丧葬中用来陪葬的偶人。 作为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在东周墓中逐渐采用,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其”是一个语气助词,用来表示揣测。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通常理解为:第一个用俑陪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我们现在常常用“始作俑者”指代恶劣风气的开创者。 孔圣人一生践行谨言慎行、三缄其口,并且他还多次教诲自己的弟子“君子绝交,不出恶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说话要文雅、有文采,否则流传不会久远)。 这种直白、气急败坏地咒人家断子绝孙的话,很难想象出自温文尔雅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口。 我们认为,“后”并非指后代,而是指后祀、祚命,即子孙的后福。“其无后乎”意思是别看你现在是贵族,再这样倒行逆施、穷凶极恶的话,你子孙后福就难保了。 当然语言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后世在引用时有所引申、发挥完全可以理解。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不仅理解上历来有争议,就是出处也存疑。它在孔子自己的著作中也没有,在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中也找不到,首见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也就是说孟子在与梁惠王讨论治国理政过程中,史无前例地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孟子并没有解释“其无后乎”的确切含义,但言谈之中对“始作俑者”的鄙视、厌恶态度溢于言表。 孔子为什么要骂用俑陪葬的人呢?其实孟子已经给出了答案——“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就是用与真人十分相似、逼真的“俑”来陪葬引起了孔子的极度不满。 我们知道周朝以前的商代,奴隶主、贵族中广泛采用活人殉葬。依照他们的逻辑:生前奴隶是奴隶主的附属品、“哞哞叫”的工具,奴隶主死后奴隶为其主子陪葬不过是破费了一些“工具”、“附属财物”,是很自然的事情。 “活人”做殉葬品。这是奴隶制社会的一个特征。 后来进入封建社会,以“俑”代之,可以算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这些陪葬的偶人由木、石、陶、铜等不同材料制成,以陶制的为多。 但是相对于活人殉葬,用陶俑陪葬不是更仁慈的表现吗?为什么引起孔子如此强烈的不满?这段话的语境是怎样的? 其实略微了解一下古代中国的丧葬史就知道:商代流行活人殉葬;周取代商后予以禁止,转而采用“刍灵”即草人来取代活人。 宋朝朱熹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随护、护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 后来觉得模拟的“仿人”似乎也不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天运”篇中也出现过“刍狗”,即祭祀时甚至一度舍弃“牺牲”等真实动物祭品,而采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狗作为祭品。 也就是说,在活人殉葬和俑殉葬之间有个草人殉葬阶段。草人代替真人殉葬是遵循周礼的。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来殉葬,使得用俑人代替草人成为可能和炫耀的资本,这是生产力的进步,却是文明的退步。 看来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俑人以前的丧葬之法了。但是孔子决不是赞同活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 俑人不过比较像真人,孔子尚且大为恼火,“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本,一个提倡仁慈的人,怎么可能推崇用真人殉葬呢? 宋朝的大学问家朱熹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阐释就是“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与孟子的观点是一样的。 尊王复礼一直是孔夫子的追求,孔子谴责的是“始作俑者”跨出了第一步(僭越周礼),这种行为一定会被后来人所效仿和跟随。 那么一个僭越礼乐制度的的行为或者风气,如果不加以声讨,使之恢复到之前“理想”的行为和制度(周礼),那么最后一定会发展到弑君谋逆,刺王杀驾,所以他认为正是“礼崩乐坏”导致了后来的春秋战国乱象。 这才是孔夫子谴责的实质——有了第一个次挑战,就会有后人的第二次,和再后来人的无数次僭越周礼,乃至“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见不可不止! 俑人的出现尽管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孔子看来确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把孔子的话,放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难发现,他是希望兴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和礼制上的混乱。 同时,儒家一向主张“厚养薄葬”。虽然用俑来代替人没有那么残忍,但是儒家思想中,这种以象征人的塑像来代替真人殉葬,其实从内心来说,还是轻贱人、奴役人的表现,都是不人道的,和真人殉葬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儒家以仁爱待人,以人殉葬自然是野蛮的、残暴的。孔夫子其实反对殉葬,更反对把陪葬品做得太像真人(比如俑),用几分像的草人意思一下就够了。 依照荀子的说法,陪葬品不必一定有,丧葬陪葬品也不必太在意,重点是对待生者的态度,用俑陪葬有点逃避应有的现实责任的意思。 所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原意是:“第一个用俑陪葬的人,(尽管目前是贵族,这么倒行逆施下去),大概(那些人的)后世子孙的福分难保!” 当然,这个“难保”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或许不能继续富贵尊荣、子嗣兴旺,发展到极致不就“断子绝孙”了吗?这样看来,本文开头那种理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孔子说的这句话已历经数千年,其实它在“至圣”、“亚圣”说的众多格言、教诲中并不十分突出。只是近代有一位伟人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反复引用了这句话,才让这句话在神州大地广为人知。 伟人以其坦荡的襟怀,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承担了对于“左”倾错误的责任。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有两条罪状:一个,一千零七万吨钢,是我下的决心,建议是我提的,结果九千万人上阵,补贴四十亿,“得不偿失”。第二个,人民公社,我无发明之权,有推广之权。但是始作俑者是我,推不掉。……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中国的习惯,男孩叫有后,女孩不算。我一个儿子打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我看是没有后的。 一个大炼钢铁,一个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发明权是我,还是柯老?我同柯庆施谈过一次话,我说还是我。你那个属于意识形态,你有没有责任?…… 从此闯下大祸,九千万人上阵。始作俑者是我,应该绝子绝孙! 既然无论是古圣先贤,还是近代伟人,都曾纠结于这句话,我们普通人有空时不妨静下心来,好好体味一下这句话的前世今生!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3,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翻译】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他是断子绝孙的。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指第一个用俑封杀活人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衍生成语”始作俑者“,意思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孔子曾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扩展资料: 争议: 1、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应当放在其语境中。《孟子·梁惠王》章中,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呢?在此语境中,推断孔子是持否定态度的。 2、商朝时期流行真人殉葬,周朝予以禁止,转而采用草人来取代活人。后来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这其实在开历史的倒车。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孔子的话是希望恢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 3、为始作俑者含义正名,认为真正含义,是指“开始作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绝后了吗”。孔子时代,已经普遍采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推责用俑替人殉葬的人绝后,和事实逻辑不符。况且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用俑代人来殉葬免除人死之灾的人是仁者,孔子应当是持肯定的态度。 4、近来,有一些学者指出,“后”的解释应为“后来人”。草人代替真人殉葬循周礼,而社会生产力发展,使用俑人代替草人成为可能和炫耀的资本。 “始作俑者”跨出了第一步(僭越周礼),这种行为一定会被后来人所效仿和跟随。这才是孔夫子谴责的实质:僭越周礼,不可不止!那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解释为——“第一个开始做陶俑殉葬的人,他不会有后来人(所效仿)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4,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究竟是什么意思?

作者:山色归读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一般认为是孔子说的。所谓“俑”是指中国古代丧葬中用来陪葬的偶人。 作为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在东周墓中逐渐采用,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其”是一个语气助词,用来表示揣测。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通常理解为:第一个用俑陪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我们现在常常用“始作俑者”指代恶劣风气的开创者。 孔圣人一生践行谨言慎行、三缄其口,并且他还多次教诲自己的弟子“君子绝交,不出恶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说话要文雅、有文采,否则流传不会久远)。 这种直白、气急败坏地咒人家断子绝孙的话,很难想象出自温文尔雅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口。 我们认为,“后”并非指后代,而是指后祀、祚命,即子孙的后福。“其无后乎”意思是别看你现在是贵族,再这样倒行逆施、穷凶极恶的话,你子孙后福就难保了。 当然语言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后世在引用时有所引申、发挥完全可以理解。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不仅理解上历来有争议,就是出处也存疑。它在孔子自己的著作中也没有,在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中也找不到,首见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也就是说孟子在与梁惠王讨论治国理政过程中,史无前例地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孟子并没有解释“其无后乎”的确切含义,但言谈之中对“始作俑者”的鄙视、厌恶态度溢于言表。 孔子为什么要骂用俑陪葬的人呢?其实孟子已经给出了答案——“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就是用与真人十分相似、逼真的“俑”来陪葬引起了孔子的极度不满。 我们知道周朝以前的商代,奴隶主、贵族中广泛采用活人殉葬。依照他们的逻辑:生前奴隶是奴隶主的附属品、“哞哞叫”的工具,奴隶主死后奴隶为其主子陪葬不过是破费了一些“工具”、“附属财物”,是很自然的事情。 “活人”做殉葬品。这是奴隶制社会的一个特征。 后来进入封建社会,以“俑”代之,可以算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这些陪葬的偶人由木、石、陶、铜等不同材料制成,以陶制的为多。 但是相对于活人殉葬,用陶俑陪葬不是更仁慈的表现吗?为什么引起孔子如此强烈的不满?这段话的语境是怎样的? 其实略微了解一下古代中国的丧葬史就知道:商代流行活人殉葬;周取代商后予以禁止,转而采用“刍灵”即草人来取代活人。 宋朝朱熹说:“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随护、护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 后来觉得模拟的“仿人”似乎也不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天运”篇中也出现过“刍狗”,即祭祀时甚至一度舍弃“牺牲”等真实动物祭品,而采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狗作为祭品。 也就是说,在活人殉葬和俑殉葬之间有个草人殉葬阶段。草人代替真人殉葬是遵循周礼的。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些诸侯国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来殉葬,使得用俑人代替草人成为可能和炫耀的资本,这是生产力的进步,却是文明的退步。 看来孔子如此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自然是赞同俑人以前的丧葬之法了。但是孔子决不是赞同活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 俑人不过比较像真人,孔子尚且大为恼火,“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本,一个提倡仁慈的人,怎么可能推崇用真人殉葬呢? 宋朝的大学问家朱熹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阐释就是“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与孟子的观点是一样的。 尊王复礼一直是孔夫子的追求,孔子谴责的是“始作俑者”跨出了第一步(僭越周礼),这种行为一定会被后来人所效仿和跟随。 那么一个僭越礼乐制度的的行为或者风气,如果不加以声讨,使之恢复到之前“理想”的行为和制度(周礼),那么最后一定会发展到弑君谋逆,刺王杀驾,所以他认为正是“礼崩乐坏”导致了后来的春秋战国乱象。 这才是孔夫子谴责的实质——有了第一个次挑战,就会有后人的第二次,和再后来人的无数次僭越周礼,乃至“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见不可不止! 俑人的出现尽管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在孔子看来确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如果把孔子的话,放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就不难发现,他是希望兴复周礼,以免文化的倒退和礼制上的混乱。 同时,儒家一向主张“厚养薄葬”。虽然用俑来代替人没有那么残忍,但是儒家思想中,这种以象征人的塑像来代替真人殉葬,其实从内心来说,还是轻贱人、奴役人的表现,都是不人道的,和真人殉葬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儒家以仁爱待人,以人殉葬自然是野蛮的、残暴的。孔夫子其实反对殉葬,更反对把陪葬品做得太像真人(比如俑),用几分像的草人意思一下就够了。 依照荀子的说法,陪葬品不必一定有,丧葬陪葬品也不必太在意,重点是对待生者的态度,用俑陪葬有点逃避应有的现实责任的意思。 所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原意是:“第一个用俑陪葬的人,(尽管目前是贵族,这么倒行逆施下去),大概(那些人的)后世子孙的福分难保!” 当然,这个“难保”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或许不能继续富贵尊荣、子嗣兴旺,发展到极致不就“断子绝孙”了吗?这样看来,本文开头那种理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孔子说的这句话已历经数千年,其实它在“至圣”、“亚圣”说的众多格言、教诲中并不十分突出。只是近代有一位伟人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反复引用了这句话,才让这句话在神州大地广为人知。 伟人以其坦荡的襟怀,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承担了对于“左”倾错误的责任。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有两条罪状:一个,一千零七万吨钢,是我下的决心,建议是我提的,结果九千万人上阵,补贴四十亿,“得不偿失”。第二个,人民公社,我无发明之权,有推广之权。但是始作俑者是我,推不掉。……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中国的习惯,男孩叫有后,女孩不算。我一个儿子打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我看是没有后的。 一个大炼钢铁,一个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发明权是我,还是柯老?我同柯庆施谈过一次话,我说还是我。你那个属于意识形态,你有没有责任?…… 从此闯下大祸,九千万人上阵。始作俑者是我,应该绝子绝孙! 既然无论是古圣先贤,还是近代伟人,都曾纠结于这句话,我们普通人有空时不妨静下心来,好好体味一下这句话的前世今生!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5,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始作俑者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里的始作俑者,指的是那个把陪葬品做成人形俑的人。 古代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用奴隶陪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因为时代进步,进入了封建社会,人们开始意识到用人陪葬所要失去的劳动力远远高于陪葬所带来的利益,所以以人殉葬这件事情一度被废弃。 继而人们发明了用稻草做的人形草人为陪葬,只是形状类似人形,并没有特别相像。关于这方面的文字记录能够追查到的,就有宋朝得朱熹曾这样描述过:“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随护、护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意思差不多就是古代人死了之后,会用草做成护卫的模样,称作刍灵,有点像人的样子。以此类推刍狗即是草做的牲畜类陪葬品。 这种束草为人陪葬的方式是在陶俑出现之前,后来可能是出现了阿谀奉承之人,这人也算是能工巧匠,居然把陶制品炼制成了人类的形状,眉眼头颅手臂无一不像人类一般,这个人就是孔子口中的始作俑者。 不管这个发明俑的人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他确确实实是把“人”陪葬这件事情重新搬到了历史舞台上,即便这个“人”只是陶土制品。这种行为直接激怒了当时主张以“仁”为本的孔子一派的鄙视,所以孔子才会说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是在直指其人,其无后乎则是在发泄愤怒,直言指责这样的就不怕后辈无福么。

6,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什么意思 有何含义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意思是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含义是孔子从“仁爱”理念出发,抨击模拟殉葬的“不仁”之举。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节选: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释义: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魏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7,“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始作俑者”一般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干坏事的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也就这样理解: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绝后”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并且还和孝顺联系在了一起:对父母不孝顺的事情大的有三件,自己无后而使家族的血脉无法传承是三者中最大的不孝。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原文是: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读音: 【shǐ zuò yǒng zhě】

8,谁知道"始作俑者"的典故?

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篇,“始作俑者,其无後乎”。旧说:“最早开始用木或陶等制作俑人来代替真人进行殉葬的人,引申为某种恶劣风气的开创者”,其实是从东汉赵岐以来的误解,溥正做了纠正,本意应该指最早开创好的风气的人。

然而,或有考证谓以上说法并无考证,根据现代汉语第6版词典解释“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他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对“始作俑者”的解释历来贬义很多,为什么用陶俑替代真人殉葬会被视为恶劣风气呢?真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野蛮习俗,用陶俑替代真人,是尊重生命的表现,也是社会的进步的表现,为什么被孔子痛骂呢?我们接下来进行考证。

(一)出处摘引
始作俑者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篇:“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转述且史无前例地记载了孔子的这句话,至于孔子确曾说过,还是孟子的托伪之辞,已不能有定论。现代学者给出官方注解是,“那个最早发明用陶俑替代真人殉葬的人,大概不会有后代吧”。对“无后”解释为没有后代,是孟子其书的另一句话的影响,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否真应当这样解释,需要进一步考证。

(二)前人注疏
历史上曾有多位经学家作注,比如东汉经学家赵岐在《孟子注》中说:“佣,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谓秦穆公时以三良驹殉葬,本由有作佣者也。夫恶其始造,故曰此人其无后嗣乎”。此处赵歧才是开了“恶风气之先”,而作为后世“儒家正统”的朱熹试图粉饰孔子的形象,在其《孟子集注》中说:“古之葬者,束草以为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郭沫若则赞成朱熹的观点,认为佣殉在人殉之前出现,孔子反对人殉,故追本溯源,反对佣殉,对始作俑者以痛骂。现代学界权威杨伯峻先生则认为:“古代最初用活人殉葬,,后来生产力渐渐提高,,一个人的劳动除了供给本人的必需生活资料以外,还有剩余可供剥削,于是人才被稍加重视, 逐渐地不用来殉葬, 而改用土俑和木俑。从孔子这句话来看, 他是不明白这一历史情况的。他却认为先有俑殉, 然后发展为人殉。”杨伯峻显然只更新了人殉还是佣殉先后的视角,解释却并没有突破。那么佣殉和人殉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呢?

(三)殉葬制度考究
人殉制度形成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以商朝最盛,西周虽仍存在,然目前发现的大中型墓尚未见有十人数十人规模的,春秋时期减少的更为明显。根据田野考古发现和一些文献资料都可以说明,最早的佣是商代晚期贵族男子商瑄墓中的佣。从西周开始,才出现陶制或木制的佣,但并未形成制度。此后佣殉代替人殉的现象逐渐增多,只是好景不长,有些天子或诸侯受迷信思想影响恢复了人殉,以显权力威望 。
当代著名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中国古代墓葬概说》中也谈到:“商代统治阶级的墓葬制度特点之一,是杀戮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他们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卫兵、各 种勤杂人员及完全供杀殉用的“ 人牲 ”。殉 葬人的身份和待遇各有不同,但都是墓主人的奴隶。”“杀人殉葬的制度,在西周前期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则稍为减退。但是,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在有些诸侯贵族的大墓中还是可以看到有人殉的情形。”“杀人殉葬的情形在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大墓里仍然大量存在。在曾侯墓里,共有二十一人殉葬,她们都系女性青少年,当为墓主人的侍妾之属。山东省临淄的齐国贵族墓和芭南的营国贵族墓,也都有类似的殉葬人,后者除了侍女等人之外,还有专供杀殉的“ 人牲 ”。山西省侯马的一些战国中期的墓,规模不大,但也在墓的周围埋着许多被杀的奴隶,他们往往戴有刑具。但是,总的说来,在春秋战国时代,人殉的情形确比商代、西周少见了。在当时,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河南省信阳和湖南省长沙等地的楚墓,由于有较好的防腐设施,墓中大量的木俑能完好地保存下来。以俑随葬,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综上材料,人殉在俑殉之前,足可否定赵岐、朱熹和郭沫若的观点。

(四)孔子思想联系
另有一些人试图让原有解释说得通,认为孔子本意连佣都不应陪葬,因为是人形的,更别提用活人了。可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牵强,只不过像人而已,孔子也不至于骂他断子绝孙吧?若此句真的是孟子引述孔子的话,孔子又岂会如此谩骂?综合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宗法观念都可以看出,随口说出这么一句诅咒的话,非但和他慎言笃行的思想不符,更与其仁者爱人仁爱待人的思想相悖。

(五)词义语法辫析
已有的解释大多出于贬义,即使一些肯定的也显得附会,究其原因大概是对“其无后乎”的解释的分歧。其无后乎,《道德经》上虽有类似句子“其犹橐龠乎”,然而古汉语中并没有“其...乎”句式。“乎”用于句末则表示感叹或反诘,对那句话的解释多用感叹语气,并不能排除可以用反问语气的可能。
有人做过考证,《论语》里孔子也常骂人,骂子路“小人穷斯滥矣!”,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骂世道“觚不觚,觚哉!觚哉!” 等等,骂人而以“乎”结尾居然一例都没有。以“乎”结尾的句子很多,但绝大多数是反问。《论语》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乎”,都是反问的意思。还比如论语里: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孔子骂子路是以“哉”或“也”结尾,而以“乎”结尾的都是反问语气。这就相当于孔子告诉我们:“我骂人从不用容易引起歧意的‘乎’结尾,而是用‘哉’或‘也’结尾,以“乎”结尾的多是为了加强语气的反问”。这一点至少可以说明“其无后乎”解释作“他们都会该断子绝孙!”是有争议的,要么并不是感叹语气,要么孔子并不是责骂的意思。
至于“无后”,学者们将其作“后代”解释,或许受孟子其书另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解释的影响。三不孝具体是什么,孟子没有点出,也是赵岐加上的“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原文在《孟子·离娄》中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里“不告而娶为无后”显然并不是不生养后代。此外,孟子虽未点明三种不孝,却认可世俗中的五种不孝定义,即“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 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 ;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此一段另涉及的匡章“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通国皆称不孝”,孟子对此却持肯定态度,并为其辩解。可以看出在孟子观点里不孝的最深体现是“不顾父母之养”,生养子嗣固然是孝的重要内容,但是尽心以赡养父母才是孝的根本 。
此外,即使上述还不能说明“无后”的本意,即使用“没有后代”解释“无后为大”中的“无后”,又怎么能说此“无后为大”中的“无后”即彼“其无后乎”中的“无后”呢?古汉语中“后”有“子孙”的释意,另有一义为“继承”。《商君书》:“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后为继承之意。又如,《吕氏春秋·长见》“察今则可以知古,知古则可知后。”注:“来也。” 如果结合文意语境和上述论证,“无后”二字并非孔子斥骂其无子孙,而是哀叹“没有了后继者”。将那句话重新解释则是,“那个最早发明用陶俑替代真人殉葬的人,没有后继者了吗?”其实,孔子对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绩表示赞叹,只是哀伤这种伟绩后继无人。

(六)情境带入
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孔子看到春秋时一些诸侯又开始用人葬,这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文明倒退的表现,于是缅怀制礼的周公,心里虽有像周公那样“为世界除蔽气”的抱负,却感叹壮志难酬。于是向天发问:“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既是对礼崩乐坏时代的哀叹,也是对没有英明的帝王拯救这个时代的哀叹,同时也是对自身有心救世却没有门路的哀叹。
如果这句话是孟子的托伪之辞,带入孟子的话语环境也是合适的。“仲尼说:‘那个最早发明用陶俑替代真人殉葬的人,难道没有后继者吗?’因为像人所以用它可以使人免死,既然使百姓免于殉葬而死,又怎么能使百姓因饥饿而死呢?”

(七)结语
很多人或无心或有意理解为,孔子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赞成用人殉葬,这正符合了某些批斥儒家吃人思想的依据,代表传统文化的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便遭到进一步扭曲。对先人原典的解读,一字不通可能颠倒对先人的整体理解。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