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春的散文(精选3篇)

时间:2023-11-19 05:30:44编辑:周老师

春的散文(精选3篇)
  春的散1

  今年三月来春时回暖的很快,我以为是春等不及害的,结果它闹脾气带了场倒春寒。

  三月的蓝天打了腊般明亮,等阳光落满初生的草地,连带着这些草也油亮油亮的。今年的春回暖的太快,等我反应过来,这方天地似乎都醒了,洗掉冬的尘埃,山容再不复以往的清瘦。绿意内敛的山头,撑不住的“雪”姑娘‘噗嗤’一声把冷面笑成春色。春风含着春雨到来,嘶嘶的绝响着,它们从远方的青山唱到这里,唱到这里矮矮的墙,它们唱过荒村,唱过孤岭,唱入抽芽的泥地,唱入刚化开冰雪的河流,回响在天地间,为新生带了份见面礼。

  一声雷,无端的惹哭了万物,它们委屈的痛诉冬的饥寒。可以想象,不舍家乡不愿如大雁南飞的鸟,在北地的万千房屋的横梁上筑了个饱受风雪欺压的鸟巢,空虚的鸟巢里必定全部冻死,唯有那些温柔的鸟巢,鸟儿互相抱成小小一团,方才抵过了这场寒冬。不止它们,满地灰白枯叶,寒枝,都堆在了老树底下,它们要把自己化到地里,只为苦守一截老根。等到山花再次爬上了高岗,春柳抽出枝丫在河堤边洗着,天际乍响春雷,哪些苦守的生命才呼了口气,慢慢动了起来。

  鸟影满天,它们衔枝的足迹连成一片。远处不知名的鸟引吭,也许是冬天雪下的太狠,也许是风刮的太凶,我从其中竟然听出了几分凄切和怨气。那些刚抽芽的新草就没有这份怨气,它们互相摩挲,点缀其中的山花娇羞地嗫嚅着,我细听中只觉满是爱意。

  春的大半时间过去了,临近夏初的时候,天气陡然冷了,好像这方天地突然冷战,我们夹在其中显得难堪。寒气席卷了农地,冻死了大半的收成。

  唉!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我突然明白为何诗人能作下此诗,留不住,留不住。过几日天气又开始回暖了,一时有了体悟,方明白前几年的颓唐有些好笑。

  升学失利后,我找不到出路,找不到看头,忽然间好像怎么抓也抓不到一点盼头。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把窗帘全部拉上,冷气打开,阳光一丝都透不进来,我缩在那个阴暗的房间里靠着冷气把自己的思绪“冷冻”。我那时候想的最多的就是死,有时候跑到天台吹风,等满地都亮起星光,我才把如何去死的事情收拾收拾。后来去了现在的学校,比我想象的还让人失望,我仅有的一丝热情被磨掉,家人的埋怨,邻里的冷漠,都一点点消磨我的热情。

  可能是前十几年的光景太好看了,看到的目光都是暖暖的,一下子被扔到了现实的孤岭上,就有些了无生趣,现在倒是看开了。

  我开始写一些小说,散文,把它们发出去给别人看。我想积攒点笔力,写出点好的过头的东西,至于为什么?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了家人,自己或是名利?其实都没有,更别谈热爱了,这份热爱随便一个好看的女人都能吹灭,但就是想写点什么,这样就够了,这样就避免一切都无可挽回的走向慵俗。

  我想在下一个春天回到之前读书的学校,一个人再走走,不是为了回忆,只是给过去的自己一个好看的交代。用时间回答当初那个迷茫的自己,现在已经可以放心迎接“夏天”了。

  春天是黑白卵石造成的小路,脚下的路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春的散2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春的散3

  “首四时,苏万江者,春也……”

  就一瞬而过似的,那白雪纷飞的严冬乘着冽寒的北风溜走了。暖春则羞涩地轻叩着门,如约而至。

  擎一把油纸伞,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我正要去踏青。推开门,门外便是浓厚的泥土之香,清鲜,又有一种无法言语的华丽。脚落在浸透雨水的沙地上,“吱吱”地响着。

  走至一片草地,又是一股青草的芬芳,每一株草都凝着雨水,在初阳的辉映下闪闪发亮。还有那见雨长的蘑菇,也像我一样撑着小伞,几个簇拥在一起,漫步雨中。

  草地旁便是条河。河边清柳摇着绿发扬着头,发上还别着毛球似的絮子。那水中也是生机勃勃,几只鸿鹄拨着脚掌,银白的羽毛让它们看上去就如绿锦锻中的白玉;闪着点点鳞光的鱼儿在青苔石上休歇,我正要伸头瞧瞧它们,却只能看见几道鳞光闪过;慵懒的螺蛳躺在温暖的软泥中打哈欠,时而扭动肥胖的身子,大致是想换个姿态去继续做它的好梦吧……

  沿着河岸走,细密的雨夹着春风拂面而来,但已无了几天前的丝丝寒意。转眼间,雨停了,但又起了大雾,飘渺迷茫间,连那坚韧的竹的顶,也看不见了。在摸索里前进着,忽闻幽香阵阵,拨开迷雾,才发觉我已来到了花的宫殿。

  我不知该用什么来形容这片花海,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还是千花竞发?可什么词都比不过我眼前这片花海,当清风掠过,便是流动的色彩,红的、黄的、紫罗兰的、白中夹粉的、流光溢彩的,数不胜数的颜色。待我细看,噢!那高攀在墙上的是牵牛花;那鹅黄伴翠的是迎春花;那吐着红舌头的是石榴花……咦,是谁这么调皮,用手勾住了我的衣帽?是那最引人注目的桃花,想挽留住我,让我多多欣赏她的美丽啊!我疼爱地摸摸她的肩,她则落下一片花瓣,撩过我的脸庞。

  忽然,雨又起了,淅淅沥沥,不知怎的,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啊!春……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