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等。 1、《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2、《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水浒传》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4、《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5、《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如下: 1、【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2、【江南逢李龟年】唐代-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3、【江南】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4、【春梦】唐代-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译文:昨夜春风吹进了深邃的寝室,让人惊觉已经是春天了,于是想起远在湘江之滨的伊人。不知不觉地沉沉入梦,在梦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经走完数千里的路程到达江南了。 5、【梦江南·兰烬落】唐代-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译文: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扩展资料: 诗句赏析 1、【泊船瓜洲】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江南逢李龟年】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3、【春梦】此诗写法独特。洞房忽起春风,极反常。然梦中春风,则合理。梦中千里寻人,可见思念之深切。所谓夜有所梦常因日有所思。因为是梦,所以能片时行尽千里。此所谓“反常合道”之巧思。 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诗的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 宋晏几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很多人都有这种生活经验,诗人在这里对这种经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精美绝伦和雍容华贵的刺绣
生翠碧绿和浑然天成的莲蓬
香雾袅绕的柳树和浓荫覆地,苍翠扑人的小亭
杏花烟雨的小桥流水小屋
另外:
草长莺飞 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柳暗花明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鸟语花香 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明月清风 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诗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年代:【宋】作者:【苏轼】体裁:【词】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题西太一宫壁
年代:【宋】作者:【王安石】体裁:【词】
柳叶鸣蜩绿暗,
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想见江南。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年代:【宋】作者:【王观】体裁:【词】
水是眼波横,[1]
山是眉峰聚。[2]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3]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蝶恋花
年代:【宋】作者:【晏几道】体裁:【词】
金剪刀头芳意动,
彩蕊开时,不怕朝寒重。
晴雪半消花□□,晓妆呵尽香酥冻。
十二楼中双翠凤,
缥缈歌声,记得江南弄。
醉舞春风谁可共,秦云已有鸳屏梦。
蝶恋花
年代:【宋】作者:【晏几道】体裁:【词】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蝶恋花
年代:【宋】作者:【晏几道】体裁:【词】
千叶早梅夸百媚,
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
月脸冰肌香细腻,风流新称东君意。
—捻年光春有味,
江北江南,更有谁相比。
横玉声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人寄。
胡捣练
年代:【宋】作者:【晏几道】体裁:【词】
小亭初报一枝梅,
惹起江南归兴。
摇蹼玉溪风景,
水漾横斜影。
异香直到醉乡中,
醉后还因香醒。
好是玉容相并,
人与花争莹。
留春令
年代:【宋】作者:【晏几道】体裁:【词】
画屏天畔,梦回依约,
十洲云水。
手捻红笺寄人书,
写无限、伤春事。
别浦高楼曾漫倚,
对江南千里。
楼下分流水声中,
有当日、凭高泪。
菩萨蛮
年代:【宋】作者:【晏几道】体裁:【词】
江南未雪梅花白,
忆梅人是江南客。
犹记旧相逢,
淡烟微月中。
玉容长有信,
一笑归来近。
怀远上楼时,
晚云和雁低。
清商怨
年代:【宋】作者:【晏几道】体裁:【词】
庭花香信尚浅,最玉楼先暖。
梦觉春衾,江南依旧远。
回纹锦字暗剪,
漫寄与、也应归晚。
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
生查子
年代:【宋】作者:【晏几道】体裁:【词】
春从何处归,
试向溪边问。
岸柳弄娇黄,
陇麦回青润。
多情美少年,
屈指芳菲近。
谁寄岭头梅,
来报江南信。
少年游
年代:【宋】作者:【杨亿】体裁:【词】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
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年代:【宋】作者:【周邦彦】体裁:【词】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佳树清园。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鸟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漂流翰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解连环
年代:【宋】作者:【周邦彦】体裁:【词】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州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言闲语,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弃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忆秦娥
年代:【宋】作者:【范成大】
楼阴缺,栏杆影卧东厢月。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
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忆王孙
年代:【宋】作者:【姜夔】体裁:【词】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
鸾夜夜愁。
卜算子
年代:【宋】作者:【张孝祥】体裁:【词】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玉楼春
年代:【宋】作者:【晏几道】体裁:【词】
红绡学舞腰肢软,旋织舞衣宫样染。
织成云外雁行斜,染作江南春水浅。
露桃宫里随歌管,—曲霓裳红日晚。
归来双袖酒成痕,小字香笺无意展。
菩萨蛮
年代:【唐】作者:【温庭筠】体裁:【词】
宝函钿雀金鹦鹏,
沉香阍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
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
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
此情谁得知。
玉蝴蝶
年代:【唐】作者:【温庭筠】体裁:【词】
秋风凄切伤离,
行客未归时。
塞外草先衰,
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
杨柳堕新眉。
摇落使人悲,
断肠谁得知。
江南春
年代:【宋】作者:【寇准】体裁:【词】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
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
苹满汀洲人未归。
迷神引
年代:【宋】作者:【柳永】体裁:【词】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
孤城暮角,引胡笳怨。
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
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
觉客程劳,年光晚。
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
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
芳草连空阔,残照满。
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洞仙歌
年代:【宋】作者:【苏轼】体裁:【词】
江南腊尽,
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
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
尽日无人,
谁见金丝弄晴画?
断肠是飞絮时,
绿叶成阴,
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
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青玉案
年代:【唐】作者:【李煜】体裁:【词】
梵宫百尺同云护,
渐白满苍苔路。
破腊梅花□早露。
银涛无际,玉山万里,
寒罩江南树。
鸦啼影乱天将暮,
海月纤痕映烟雾。
修竹低垂孤鹤舞。
杨花风弄,鹅毛天剪,
总是诗人误。
踏歌词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体裁:【乐府】
日暮江南闻竹枝,
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
直到三春花尽时。
古别离
年代:【唐】作者:【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菩萨蛮
年代:【唐】作者:【韦庄】体裁:【词】
如今却忆江南乐,
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
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
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
白头誓不归。
菩萨蛮
年代:【唐】作者:【冯延巳】
沉沉朱户横金锁,
纱窗月影随花过。
烛泪欲阑干,
落梅生晚寒。
宝钗横翠凤,
千里香屏梦。
云雨已荒凉,
江南春草长。
梦江南
年代:【唐】作者:【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送人游吴【唐·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相似在渔歌。
杜牧《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弄 【李贺】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润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忆江南 【唐·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望江南 【宋·苏东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双调望江南 寿秋水 【宋·刘辰翁】
齐眉举,彩侍紫霞记。天上九朝岛冉冉,尊前一笑玉差差。人唱自家词。
篱下菊,醉把一枝枝。花水乞君三十斛,秋风记我一联诗。留着晚香时。
双调望江南 寿张粹翁 【宋·刘辰翁】
七日后,董会是垦前。二月之间泽以此,余年河止万三千。日拟醉华筵。
歌白雪,除是雪地传。看取长生部屡倒,眼前橘粟术何直。自唱鹊桥仙。
江南好/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水远与天连。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人景古难全。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
望江南 【宋·朱敦儒】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
望江南 【宋·周邦彦】
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忆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望江南 【宋·戴复古】
有说未尽处,为续四曲
壶山好,博古又通今。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直千金。四海有知音。
门外路,咫尺是湖阴。万柳堤边行处乐,百花洲上醉时吟。不负一生心。
江南柳 【宋·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望江南 【唐·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望江南/忆江南 【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沈。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晓,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江南草,如种复如描。深映落花莺舌乱,绿迷南浦客魂消。日日斗青袍。
风欲转,柔态不胜娇。远翠天涯经夜雨,冷痕沙上带昏潮。谁梦与兰苕。
江南水,江路转平沙。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迢递送星槎。
名利客,飘泊未还家。西塞山前渔唱远,洞庭波上雁行斜。征棹宿天涯。
江南燕,轻扬绣帘风。二月池塘新社过,六朝宫殿旧巢空。颉颃恣西东。
王谢宅,曾入绮堂中。烟径掠花飞远远,晓窗惊梦语匆匆。偏占杏园红。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江南酒,何处味偏浓。醉卧春风深巷里,晓寻香旆小桥东。竹叶满金锺。
檀板醉,人面粉生红。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酩酊任愁攻。
江南雪,轻素剪云端。琼树忽惊春意早,梅花偏觉晓香寒。冷影褫清欢。
蟾玉迥,清夜好重看。谢女联诗衾翠幕,子猷乘兴泛平澜。空惜舞英残。
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
朝与暮,长在楚峰前。寒夜愁敧金带枕,暮江深闭木兰船。烟浪远相连。
江南竹,清润绝纤埃。深径欲留双凤宿,後庭偏映小桃开。风月影徘徊。
寒玉瘦,霜霰信相催。粉泪空流妆点在,羊车曾傍翠枝来。龙笛莫轻裁。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梦江南 【清·屈大均】
悲落叶,叶落绝归期。纵使归来花满树,新枝不是旧时枝。且逐水流迟。
宿新市 【宋·杨万里】
春光多在柳梢头,拣得长条插酒楼。便作家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题觉海寺 【宋·黄庭坚】
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床竹绕溪。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
鹊桥仙 【宋·吴潜】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且断闲云千里。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痴儿马矣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馨香饼饵,新鲜瓜果,乞巧千门万户。到头人事空抟难,与拙底、无多来去。
痴儿妄想,夜看银汉,要待云车飞渡。谁知牛女已尊年,又那得,欢娱意绪。
满江红---禾兴月波楼和友人韵
日薄寒空,正泽国,一汀霜叶。过万里,西风塞雁,数声哀咽。耿耿有怀天可讯,悠悠此恨谁能说。倚阑干、老泪落关山,平芜隔。.提短剑,腰长铗。昔壮志,今华发。有江湖征棹,水云深阔。要斩.鼠..生.鼯埋九地,可怜乌兔驰双辙。羡渠侬,健笔扫磨崖,文章别。
二月朔日夜观灯偶成 【清·陈庆之】
通街士女涌如潮,历乱灯光照碧霄。箫管酿成春一片,还疑今夕是元宵。
十景塘散步
横塘如带障底田,十景名今久不全。只有菜花秋稼好,黄云黄锦似当年。
韶村夜泊 【明·谈应祥】
芦苇弄秋声,轻舟泊晚汀。客情成鹤梦,人迹似流萍。
横渡炊烟暗,障川渔火明。倚樯闲眺处,片月逼人情。
1.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2.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唐·刘得仁《池上宿》 3.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4.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唐·窦巩《秋夕》 5.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6.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8.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9.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 10.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1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12.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13.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14.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齐·萧悫《秋思》 15.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16.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17.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南朝梁·范云《别诗》 18.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19.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20.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2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译文: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2、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译文:秋雨料峭,寒意肃然,北风萧瑟,秋江清爽。 3、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岑参《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译文: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 4、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译文: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我竟通宵达旦独自悲秋。 5、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译文: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 6、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 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译文:北风呼啸,鸿燕夜宿潇湘沙浦,王节士悲秋泪如雨飞。 7、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译文: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8、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译文:北风年年有意吹到塞外,悲秋的大雁结成伴侣将飞向南方。 9、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纳兰性德《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 译文:愁思缕缕,心欲碎。清泪,似是为悲秋而洒。 10、休寻折载话当年,只洒悲秋泪。——纳兰性德《好事近·马首望青山》 译文:不要去寻找折断的剑戟去说当年的事,只不过泛起一点人皆有的悲秋情绪而已。
1、《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注释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4、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5、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意思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出处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原文赏析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