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馆》读后感(一):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常四爷: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老舍《茶馆》
老舍先生的巨作《茶馆》可谓家喻户晓,一度被公认为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老舍先生截取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横截面,以一个小小的北京茶馆为窗口,通过描绘不同时期中不同人物的言谈举止及命运悲欢,向观众演绎了一段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史。
第一幕,作者选取了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为叙述背景,向观众展现了大清国即将灭亡的社会现状以及穷苦老百姓悲惨的境况。清王朝将倾未倾之时,势力集团仍以清朝皇族为主,而此时,外敌入侵、洋人当道,清政府腐败无能,故而那些为洋人跑腿办事的卖国贼也日渐猖狂。
松二爷、常四爷,是清朝贵族,因与皇卿国戚沾边故而也有几分资财,日子过得也舒适,常来茶馆坐坐,喝杯茶、聊聊天、溜溜鸟。然而二人性情正直,因此变成了作者笔下忠良的代表人物。吃皇粮的二德子因仗善捕房捉人的一点点权利便猖狂,对常四爷的几句闲话而要大打出手。却又因惧怕吃洋教的的小恶霸马五爷而作揖鞠躬,像条摇尾巴的哈巴狗。马五爷因吃洋教便在众人面前摆架子,居高气傲不可一世。庞太监呢?在皇宫里的了皇帝的宠,聚拦钱财,有钱有势便要买大姑娘做老婆。
与这些社会上的上层人物相比,底层贫民的生活便可以说贫困至极,还要受强权之人的欺侮。贫苦无钱的乡妇、康六要卖女儿养家糊口,正直的常四因一句“大清国要完了”而入狱,流氓暗探横行乡里,茶馆老板王利发迫于生计里外周旋、左右逢源。这便是大清国即将落幕时的中国,国之将倾时的北京,黑暗、腐朽不堪。
第二幕,作者选取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为背景,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状,此时大清国虽然被推翻了,清朝皇帝也被推下宝座,然而人民真的得救了吗?真的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了吗?此时的老百姓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原本心心念念鼓舞人心的辛亥革命口号似乎也只是一片浮云,没有给老百姓带来一丝一毫的益处。
就像茶馆伙计李三所说的:“皇帝没了就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帝。”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关个城,….”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的成果并未因大清的腿反而恩泽百姓,反而在百姓心中种下的还是一颗不安定的种子。贫民照旧是贫民,王利发照旧开着茶馆,而城里的疯乱又闹的鸡犬不宁。原来混得还可以的松二和常四,现在也沦落到当街卖菜、衣食无着的地步,原本卖予太监的康顺子也因大清灭亡、庞太监死而流落街头。城里城外四处是难民,民心不稳,军心也不安定,两个逃兵荒唐的要花钱共买一个老婆享用。
一切的一切还是钱与权说了算,两逃兵有钱因而免去了被杀的厄运,刘麻子因无钱无权因而作了替死鬼;巡警逼迫王利发上交八十斤大饼,否则火烧茶馆,而又以贿赂巡警钱财,使得此事逢凶化吉….这些现状是百姓想要的吗?推翻了清政府,可腐败、腐朽的恶势力依旧,只是换了一个称号,国家已久民不聊生,这些就是贫苦百姓真正寻找到的出路吗?作者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和对黑暗社会的无限感悟。
第三幕,作者选取抗战后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国统区为背景,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一代不如一代让百姓越发失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不仅在原来大清国时期像松二、常四、王利发这些勉强可度日的顺民生活更加艰难了,就连在军阀混战的民国社会中还勉强能撑得下去的人,现在也没有落得个好日子。原来靠说评书为生的邹福远与卫福喜现在也活不下去了,坐在一起感叹世事的“邪不压正,正经东西连根儿烂”。
有一手好厨艺的明师傅也变卖了依仗吃饭的工具,改为监狱里的犯人做菜而艰难度日,一心想通过实业救国的秦仲义,也折了大本,工厂全被拆的拆,被掳走的掳走,所有的希望与努力都化为了泡影,所有靠以为生的来源都没有了,胆小的松二活活被饿死,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的常四老到头也沦落到靠卖花生过活。茶馆老板王利发做了一辈子顺民,苟活到如今也活不下去了,但三个由旧时代苟活下来的人聚在一起,不是欢乐、不是叙旧,而是老泪纵横,互相唱起了挽歌,这一幕无不让人催泪。
在第三幕中,作者在无尽的黑暗中写到了一盏灯,为贫民带来光明的指路明灯。“要活命,上西山,西山上有八路军”在此突出了八路军一心为民,深得人心的观点,暗藏了时代的转折与未来的希望。在国民党统治的时代,人民依旧未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时代是黑暗的,政权是将倾的,是历史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哀。
《茶馆》读后感(二):自我感觉上的评价
可能是兴趣问题,所以我把这本书留在了最后看,——因为一拿起来便老想着去看其它的书,可能是兴趣不大……
我在买书之前,有我自己的想法。我想多读些小说类的文学,分析里面人物的性格,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做什么样的事,什么东西在推动者它? 但是我从几本书中抽出《尘埃落定》后,看了两页,发现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人会做那样的事呢? 偶然间 我灵光一现,我不该先看小说,我得先看《人生的智慧》这类书,明白一些东西,再去看像写故事一般的小说,那样或许我就可以从故事中看出什么不同的东西来,不会只是在看一个故事而已。
我把其它的书都看完了,除了《大问题》——我实在提不起兴致去看,因为我觉得有点儿像那种骗人的心理成功学的书,尤其是我看了《人生的智慧》之后,我觉得哲学不应该那么麻烦地,或是像有条绳子一样牵着你,让你走到那一条道上去,哲学应当是畅所欲为地思考,不怕你想到什么,就怕你想不到,然后做种种假设与思考,去确认你所思所想是否正确。
然后,我看了《尘埃落定》这本书不愧得了矛盾文学奖,让我都想要把得了茅盾文学奖的书都看一遍了,我想,一样得了这个奖的书,会相差道哪去呢!这本书就像是个艺术品一样,让人感叹、赞美。
最后,我没有书读了,我开始看《茶馆》。我买的这本书里面 话剧 茶馆 只占了73页,而这本书有354页。后面有小说 《月牙儿》、《正红旗下》的十一章、《我的这一辈子》、《老字号》、《断魂枪》还有多篇散文……
《茶馆》读完了,我只能感叹,老舍把我们带回到了当年,确实是话剧,完美地呈现了当时的场景。后面的小说也是如此,完美地呈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还有人们的那种无助。那几篇小说,都有点《骆驼祥子》的影子,都是刻画了一个,正直、有些优点,但却很穷的人物,他们在和平年代的话肯定会很幸福,但是在当时,他们却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什么好处,巴巴地奋斗了一生,永不言弃,却不得好果。
在艺术手法上,老舍是用很平淡的言语叙述这些故事,描绘出了一种,惨状却很平常的感觉,但是仔细一咂摸,或是心不是太大的人,就会惊叹,觉得那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年代,人们也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有着淡淡地讽刺。确实与大多数评论老舍的文章的人说的一样,用平淡的故事,却不经意间透着讽刺。
这本书当然不止这点可以夸赞的地方,在小说里面,一些景物的刻画也很细致,让人们看到那如画般的风景。也有很多描写是一种隐射与点题,围绕这类的。比如月牙儿…… 月牙儿就贯穿了那篇短篇小说。但是我却不大提的起劲去感叹这本书的好……因为这有点让我觉得像在读初中课文上的某篇著名小说的节选一样,让人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因为毕竟已不再是初中生了。
就像以前很渴望在课本里出现像《骆驼祥子》、或契科夫的文章一样,希望可以找到点新的东西、不一样的东西、更美的东西、更让人深思的东西一样!现在也渴望着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这种感觉就像,大学生去看初中课文一样!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如果我早个7、8年来看的话,对我来说帮助一定很大,我也会由衷地赞扬它……
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想表达,如果早几年看就好了,现在已经不大适合我看了,最多当闲书……看看当年是个什么样子……
我想,我会在我孩子会认字,或是读得懂一段话的时候,就试着给他看这类文学作品了。——当然我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懂得以前人多么痛苦,现在人多么幸福,要珍惜,我并不会这么胡乱地期盼他看看这类书就会拥有“感恩”这种美好的品质。——毕竟,连我看了,都没有那种想感恩的想法。
《茶馆》读后感(三):社会百态尽悲哀
茶馆
茶馆很短的一篇话剧,却是经典之作。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印象是这样两句话:“我爱我的国家,可是谁又爱我呢” “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作为社会里的各种角色的人,都是为了一张嘴在奔波。借用另一篇书评里的一句话:”时代是英雄的时代 生活却是人民的生活“。国家处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真正受苦的是人民。古语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那个年代,各家少爷、老爷自生来便是过着不愁吃穿的富余生活,到老来却要考虑谋生,实属悲。
正红旗下
旗人,风光不再,有人放下身段去提供服务,有人跟着洋人撒泼……
我这一辈子
手艺人丢了饭碗,寻得巡警的活就搭上了一家子,儿子成了巡警死了,女儿嫁给了巡警……
《茶馆》读后感(四):大家
这本书其实很早就已经买了,当初看了开头的话剧《茶馆》,之后就一直搁下了,该忙啥忙啥。马未都先生的《都嘟》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看的,最近很多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个人脱口秀。但看了《都嘟》那么几段后,感受真是无比宽阔,年代的代沟想必是个尺度。不过看多了就会觉得有几件事情会让我觉得有意思,很有意思。
小说集里的《我这一辈子》当看到一半不到时,在网上查了查,果真有电视剧的拍摄,想想也是,大师的作品就是不一样,没有牵强的剧情,顺畅的言语描写,灰色的幽默表现手法,曾假设过,要是20年前读到或者精读这样的作品,我会不会迷上写作?没有如果,没有假设。小说把我带到了那个世界,从小学开始被教育成旧社会是黑暗的,民不饱食,衣不保暖,生活在水生火热中,但这些笼统的名词可以说是一代人的教育失败,就其感受而言,没有具体到可以直接去用感官去接受信息的,忙着学业,只要记住那些能得分的回答就行了,像这种感受还是担搁下来吧,没必要跟自己的皮肉过不去。时间就会忙着堆积起来,直到让你觉得什么叫做虚无,什么叫做轻飘,说好听是叫单纯,以前在网上看到个脱口秀,一个胖子做的,还是学生,具体叫什么都忘了,内容是一个男孩子从小家境很贫苦,几乎每天都遭受到了同学的嘲笑和谩骂,他坚持和忍受下来了,难能可贵的是踏实的做着他做的事情,然后一直到工作,春天来了,老板欣赏他,就加薪升职,但他却自杀了……谁都不会想到在他春天的时刻竟然选择这样的一个方式竟然结束自己的生命。谁都无法理解和接受,但这就是他的世界,我们能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他在他的世界里的那一切?不应该刻意回避和忽视那些值得教授的和学生需要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一切,世界那么大,都要去看看。
《茶馆》读后感(五):我爱国了,谁爱我?
时隔半个世界,现如今我们周围也充斥着和《茶馆》里的各式各样的人一样的人。我爱国了,谁爱我?中国式思维、中国式人际关系、中国式的悲哀.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厌恶的角色的溜须拍马。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悲凉——“人活着总得有条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人们飘零四方,一辈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杀,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毫无良心的人却有钱有势,不惜让别人用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打学生的老师追杀爱学生的老师,给官差两个洋钱就能免去杀身之祸,官差指谁就杀谁——“这什么世道啊?”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到了让人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这就是“爱国”“顺民”的“下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常四爷在同一地点时隔五十年两出此话,着实让人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