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冷,阴郁。早起阳光很好,南窗下温暖着。到了午后阳光稀薄,屋子里开始泛起凉意。夜晚来临,凉气从脚底蔓延到周身。还没送暖,是北方极难耐的时节。 此刻读巴金的《寒夜》,手握着暖水袋,心跟着文字颤抖。一天的时间从早到晚读完这部小说,放下书的时候,身心剧烈的打着寒战。 书是1980年出版的巴金中篇小说选,记得是在小城书店处理的摊位上买到的(只有下卷因此处理),一直跟随我,但没有仔细阅读过。年轻时大多看了些时尚的杂书,巴金的小说只看过《家》,而且还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安静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的话,“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该读的书都已经读过的”。我很是惭愧,书读的不少,可是能够沉淀的记忆并不多,而且值得一读的书也没能够完成阅读。希望慢慢休整然后弥补一些残缺,尽可能的减少遗憾。 《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桂林沦陷的时候。当时巴金住在重庆的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屋子里,晚上常常要借助蜡烛来照亮书桌,时写时辍,两年以后才完成这部长篇小说。 走进寒夜,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弥漫我的身心。此后的阅读也同样走不出这个氛围。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状态。以此揭示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 贯穿于其中的其他人物并不多,母亲、妻子、儿子,以及仅有的几个邻里同事同学。 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因此“宣”无论如何都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老是争吵?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家庭,这么单纯的关系中间都不能有着和谐的合作呢?为什么这两个他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象仇敌似的永远互相攻击呢?……”让“我”夹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无计可施,我的手足无措,我的良善悲悯,我的老好隐忍,我病魔缠身等等,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细微而逼真。不由得读者不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同情感,甚至会有一点点的善意的怨恨。因此我想这也正是小说的成功所在。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对于“树生”我能够表达的是一种偏爱。这个人物值得赞赏和称道的是她的善良和勇敢。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为母亲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却无法接受她对于儿子和孙子的爱的偏执。 这三位主人公就这样在那个充满了苦难的岁月里生活着,没能够等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没能够得到他们自己向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开始。个人悲剧的产生和时代的悲剧密不可分,和个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逃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小说反映的人物悲剧带有那个时代的普遍性。 小说借“宣”的嘴巴反复说过“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一个安分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接受这惩罚?”“宣”最终以无声的呐喊“要求公平,他能够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够喊出他的悲愤,他必须沉默的死去。”小说最后这样描写宣的离世。“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是在夜晚八点钟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然而“宣”终究没有享受到胜利带来喜悦。这样的描写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剧色彩。描写“宣”的性格时,用了无数的梦境来衬托他的无助矛盾的心理,还有反复的自言自语甚至害怕发出的声音都形象的把“宣”这个人物呈现再我的面前。 “宣”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宣”最终的绝望来自于对生命苦难的无法承受,从精神到肉体都渴望摆脱。 在描写“树生”的矛盾心理的时候这样写到,树生心想,“她(母亲)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为什么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我为什么就不能牺牲自己?”“难道我就应该这样争吵、痛苦地过完我这一辈子?。他们把寂寞留给我一个人,难道我就这样枯死了么?”可是当有一条路可以选择的时候,“树生”即兴奋又痛苦,而且还有一种惶惑的感觉,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复的说,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虽然她的决定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 但是母亲的话永远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应我,只要不再看到那个女人(树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过得去了!”“这种生活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她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挣扎了许久,才找到一条出路“没有!无论精神上,物质上,我都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一点一滴地消耗。“树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并没有犯罪,为什么应该接受惩罚?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她应该飞,必须飞,趁她还有翅膀的时候。她要先救出自己。”“树生”最后选择了离开。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树生写给“宣”最后的一封长信,信中完全彻底的表达了“树生”多年来没有表达的一切,以及道尽她最终的选择的理由。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虽然她离开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给“宣”生活费用,嘱咐“宣”及时看病。而且最终回来,当得知“宣”的离世,儿子的不明下落时,她觉得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温暖。而在此之前她并没有以实际行动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 当一切即将结束的时候,萦绕于脑海的三个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怀着一腔的悲愤看着历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我因此看到我生长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值得庆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颤抖,和文字一起。 小说的写法上并没有什么值得推崇的,是惯常的叙述风格。但是一直伴随我的却是《红楼梦》中和汪树生一样结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们几乎同样都是耗尽心血才得以获得解脱。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树生”这个形象的时候脑海里是不是有着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 我用大篇幅的文字叙述这个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会生活中他们的角色。因为家庭是一个港湾,可惜风雨飘摇的世界里小小的港湾同样不能躲避风浪的侵袭。这就是我对于巴金老人的长篇小说《寒夜》的理解。 掩卷的时候夜已经很深了,我只想赶快的钻进被子里,暖一下身体,暖一下心灵,甚至忘记“寒夜”的凄苦。让那些人物远离我的脑海,让温暖或者月光包围我。
我一口气读完了巴金先生的《寒夜》,其中汪文宣这个人物的故事最令我感动和同情。
“老好人”汪文宣最终在极端痛苦中死去,在无声的“不公平”的呼声中死去,在对社会的控诉中死去,它控诉什么?是战争(日本侵略战争)吗?不仅仅是日本侵略战争,是战争加之国内政治的腐败,文化的腐朽,社会的阴暗。
小说以“寒夜”为题,实是指那阴暗的社会有如严冬之中的漫漫长夜,而造成“寒夜”的原因主要有三:日本帝国主义的无耻的侵略战争。小说的一幕幕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上演的。汪文宣夫妇是一双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读书人)分子。他们在以前曾对理想抱负孜孜追求,曾合力兴办学校(是爱情更是共同的理想,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但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抱负被日军的炮火给一点不留的烧毁,剩余的仅是渺茫的希望。“战争结束”“胜利后”一切都会好起来。而“战争结束”“胜利”在茫茫寒夜仅仅是一个已经熄灭的火柴梗上的大星正慢慢逝去。他们没有时间,社会也没有时间留给他们让他们在“战争结束”和“胜利后”使一切都好想来。
是社会,小说几次三番地写及汪文宣痛苦地校对着“文稿”给要员出的书写广告,尽管“句子也不通顺文章”也必须校对,复印,官僚们仅仅追求自己的胜利,不管平民死活,在汪最困难时期将起辞退,由于腐败而通货膨胀,将人民陷入死亡的泥潭中,经济由于政治的腐败而恶化,正是由于经济原因,汪文宣的死被迅速提前。而正是由于经济原因,汪夫妇之间的感情产生隔阂,最终走向死亡。是病态社会的腐朽礼教,分析汪文宣和汪母。
汪文宣是一个旧社会知识分子,软弱并且摆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他的悲剧的直接起因也是困扰着旧中国几千年的“婆媳问题”,汪夹在其母和树生中间,面对着母亲和妻子,他显得无能为力,他对于母亲的固执,偏见和对妻的不正当的敌视过于软弱,它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也太深,新思想教育也没有使他的脑袋开化。对于母亲,她是迂腐的“孝道”,在他眼中,母亲永远是对的,对母亲的所作所为他不敢有丝毫的干涉,而他又明知自己的爱人并没有大错,在他病重时候的每一次争吵都是由其母亲对妻子的敌视引起的。然而,他仅能一味的请求妻子的原谅。而对其母的话即使是认为是极大的错误也没有一次正面反驳。还有对社会上的不公现象仅仅是忍受,忍受,最终在这种忍受中痛苦得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汪母,汪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旧时代女性,她在整个悲剧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悲剧催化剂的角色。她对她儿媳的污蔑,轻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其子与儿媳的婚姻不是按封建社会的程序来办,没有按着封建的“八抬大轿”抬入他们汪家的大门,因此她不能算作汪家真正的儿媳,仅仅是他儿子的“姘头”是一个下贱的女人,她打心眼里鄙视她,因此她一直不承认她是自己的儿媳,即使是儿媳将自己的开始献给了家,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自己理想所在的教育界,不得不去银行工作,并且家中大部分开销得她一人扛,而且因为工作而使得自己的亲生儿子远离母亲。二,她认为女人天生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不应该天天在外面抛头露面,而且更不应该和任何人有社会接触,因此,她不停的骂自己的儿媳是“花瓶”是卖相的,自己和儿媳吵嘴后,儿媳负气出走是和人“私奔”,因此她不顾及儿子病重,一味和儿媳争吵,并多次在儿子面前中伤,试图从中将二人的感情完全破坏掉,在每次儿媳离家后都是“带着胜利的微笑”,殊不知这是对儿子最大的打击,老奶奶不仅保守,而且固执,她从不相信西药,认为只有中药可以治病,因为儿媳的缘故她相信儿子的病仅仅是劳累,休息几天,吃几副医生开的中药就好了。在一步步地拖延下,终于将儿子推进了死亡的深渊。
造成母子二人性格的原因是母子二人脑中的毒瘤封建礼教的思想和在战争下的变态社会。汪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社会和战争的控诉,是全中国在那种社会中的下层社会的真实写照,汪在胜利日那天完结了,再受尽所有折磨后死去了,那所谓的“胜利”对他们和她们来说是没有丝毫意义的“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的胜利,没有发困难财的人却倒霉”,最后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上翻,口张开,好像还在香谁要求“公平”,黑暗的社会会给人以公平吗?接下来的路,还能像那样走吗?
变革,社会需要变革,社会必须要变革。
读《北极寒夜》有感
火药,诞生于中国人之手,却成为打开中国大门的利器;清政府还在为洋务运动沾沾自喜时,欧洲人早已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发现了新大陆;本是儒家思想的载体,百年后,却成为了西方殖民者传播思想的工具,完全可以说,东方文明的火焰点燃了西方文明,西方人用这火焰照亮了新时代,第一台蒸汽机的出现,第一台电灯的出现……,他们成了世界的领路者。然而,东方文明却在风雨世纪的摇曳中,伤痕累累。
可以说,西方人后来居上,在东方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文明,同时亲手毁灭了东方文明。这其中的原因,只要我们回头看看历史就会一目了然。在西方国家完成资本主义转型时,封建主义的旗帜却仍然在中国的土地上高高飘扬;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一百年后,清政府却仍然在加强海禁……直到西方列强的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时,我们的国家才有所清醒。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亚细亚与欧罗巴,古罗马、巴比伦,法兰西、神州华夏,在文明诞生时同样繁荣强大。然而,百年后却出现了大的转变,一方成为了真正的殖民者,另一方却沦为了半殖民地。
事实证明,新时代属于那些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人。欧洲人用一种恬然的自信,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方向,经过多年的奋斗,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开创了新时代;而东方的统治者们却用闭关锁国,锁住了自己发展的道路。
文明与文明之间需要相互接纳、融合,一方文明的闭封,意为着这方文明的灾难。在如今的21世纪,人类文明需要接受更多新的东西,开创新的未来。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汪文宣和妻子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增广贤文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读了《增广贤文》里的一篇小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营养丰富的故事吧!
故事讲的是:陶渊明是东晋浔阳柴桑人,他是一个田园诗人。虽然他很有文采,但是他却一直得不到重用。陶渊明隐居写了很多有名的诗。他种了很多菊花,因为他很喜欢喝酒,但家里很穷,买不起酒,所以他就以菊代酒。每年的重阳节,他都邀请一些亲朋好友们来自家赏菊,吃饭,有时他还写一些诗作。有的直到如今仍是千古传诵的名作。
我读完这篇故事也学会了《增广贤文》里的两句话“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从这几句话里我明白了:故乡的水,无论好不好,都是最甜最美的:故乡的人,不论是不是亲人,感觉都是亲切的。和朋友相逢欢聚不用酒款待,让他空着肚子回去,连洞口的桃花也会笑话你。同时我也知道了另一个道理:在班里不管你是不是班干部,只要学习好,关心同学,就一定能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老师的好评。
《寒夜》巧妙地把历史背景与时代的复杂生活糅合在一起,通过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反映了国民党统治下陪都重庆的生活,并描写了各种小人物的惨状,有小公务员的挣扎,失业者的眼泪,城市贫民的流落街头,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人们带来的惊吓与恐惧。 由于战争,由于日常生活中的疾病和贫困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下生活,他们的理想性格和心理状态都不能不发生重大扭曲。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小说控诉了这个即将灭亡的黑暗社会,预示着这个寒夜般的时代即将结束,光明和温暖的明天一定会到来。 创作背景 连年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尽的苦难。在抗战期间,巴金的好友王鲁彦、林憾庐、陈范予等人,在贫病交加之中,一个个地死去了。他们都曾有过远大的理想,然而动乱的时局使他们丧失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巴金为他们不平,为他们感到难过。他决定在《寒夜》中记载下他们的痛苦与悲哀。 就在巴金刚刚动笔,又传来了另一位好友缪崇群病逝的消息。缪崇群是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家,与巴金有着相当深厚的友谊。抗战后,他为了生活,在正中书局当个小小的校对,有时也做些编辑工作,收入极为微薄。 他长期患着肺病,然而又无钱医治,1945年1月孤零零地病死在医院里。这一惨剧,深深地刺激了巴金的神经。他下决心将刚刚开头的《寒夜》写下去,为这些屈死的朋友发出强烈的控诉与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