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传统的角度来看,翻译方向就业情况最好,就业面比较广,主要从事文化、科研、学校、新闻出版、经济、旅游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的翻译、管理、研究、教学等工作。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而有关抽样调查显示该数字可能达到100万人。当然最高端的同声传译、会议口译等翻译职位也急需高端人才,同声传译更是以每天3000元~7000元的高价位居“金领”地位。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大、人才紧缺的专业翻译人才主要有以下5个方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文书翻译。
语言学对口的就业方向是研究机构、文化单位、高校和中专等院校或者报社等出版单位,目前市场上的语言培训机构也需要大量语言学人才。当然,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自身具备一定素质也可以从事翻译类工作,或者进入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
05年开始是新题型 主要考查“考生对诸如连贯性、一致性等语段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
有选6选5段落标题选择题、5选5排序、7选5选段子填空~~~
顺便把找来的技巧也送给你吧~~ 呵呵
一、新题型的三大备选考试题型
自2005年考研题型改革以来,新题型有三种备选题型,即2005年、2008年两年考过的7选5 题型;2006年考过的5选5排序题和2007年的6选5段落标题选择题。
1)、7选5 题型:实际是一种特殊的完型填空题,把一篇500词左右文章的五个地方挖空,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给出出的6-7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文章中5个空白处的5段。这类题文章阅读难度大,一个空填错势必会影响到对另外一个空的选择。
2)、5选5排序题:是将一片500词左右的文章原有顺序打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将所列段落(7-8个)重新排序。其中有2-3个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经给出。排序题的阅读量比阅读理解A节中的文章长一些,并且各段落没有按顺序排列,给阅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3)、6选5段落标题选择题:是在一篇长度为500词的文章中有6-7段文字或6-7个概括句或小标题,这些文字或标题分别是对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阐述或举例。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5段文字或5个标题填入文章的空白处。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区分论点、论据,把握论点论据一致性的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多个选项中找出最能支持相应论点的论据,或者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找出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论点。
二、了解考研文章的两大结构模式:
1、三段论 :是说明文议论文的共同全文结构模式。虽然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但主体板块分为三部分。
A. 说明文的基本模式是:引言(用事例、试验等引出问题),分析(分析原因;实验过程等),结论(建议、解决方案)。说明文阐述事物的原理、起因和可能的后果。
B. 议论文行文规则为:提出论点(常以事例引出),提出论据并论证论点,得出结论。其最终目的是说服读者接受某观点。议论文要用逻辑和论据来影响别人的看法或行动。
在考查过的文章中,无论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经常是一样的过程:
1)、引出要讨论的问题或现象(常以具体事例引出话题或论点)。
2)、然后展开分析过程或讨论其原因,
3)、最后得出结论、提建议或解决方案。
2、总分法:是说明文和议论文在段落的拓展模式的共性。多数情况下段落首句是本段主题句。偶尔会有第二句或段尾句,比如说有的文章第一段的段首会先举例子,段尾才引出主题句。段落主旨极少有需自己概括的。了解这一点,要求我们从概率最高的情况出发。先快速扫描首句,看是否有概括性。如果第一句没有,迅速看段尾句。
三、掌握四种考研文章展开类型
1、问题型: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2、议论型: 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
3、立论/驳论型:提出观点——表示赞同——论证观点
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立观点—论证观点
4、因果型: 结果/现象——原因/成因
四、把握两大做题关键
1. 把握主题唯一是关键。一个英语段落只能有一个主题。全文要围绕一个主题去展开;每一个段落也只有一个主题。分主题是为全文主题服务的。我们对已往考过的文章,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常为明确的主题句,大家可以仔细研究分析真题,都可以明确找出。
2. 把握段落、句子前后连贯一致性是关键。连贯性是指段落与段落之间,段落内的分句与分句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一致,上下文用词要连贯,用词会重复出现。文章或段落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楚、合乎逻辑。这一点对考生的要求最高。
五、快速解题“四步走”
第一步:精读重点,通读全文。尤其是全文首末段,每段首句要精读,迅速得知文章的主旨大意。
第二步:精读选项,做好笔记。用笔记下每个选项的大致中文意思和核心词,做到心中有数,把选项意思与文章很好的融合起来,否则就容易看完之后忘记,导致浪费时间。
第三步:根据线索,原文定位。分析上下文背景,詹前顾后,选出答案。
第四步:全文检查,高分必备。把自己选择的选项带入原文,检测是否文章前后连贯,检测所选的选项是否和文章的主旨大意相吻合。
六、熟知文章逻辑关系
常见文章逻辑关系主要有:并列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解释关系、例证关系、定义关系等:下面举四种考的最多的逻辑关系词,希望大家可以背背:
A.并列递进关系:标志词汇有 and, indeed, also, besides, similarly, like, accordingly, in the same way, meanwhile, furthermore, moreover等;
B.转折关系:标志词:but, yet, although, however,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instead等;
C.因果关系:标志词汇有 for, because, since, therefore等;
D.解释关系:标志词汇有 that is, that is to say, for example, such as, namely, in other words等;
七、八大必备解题技巧
填空式阅读的五道题目中,一般有两道题考查连贯性,这种题对语言基础要求不高,只要熟悉英语中实现语篇连贯的显性连接标志,就可以迅速定位。排序题也有些做题规律技巧。所以,语言基础薄弱的同学,掌握一些必备的做题技巧,对于考试而言,还是非常关键的。最常见的做题技巧有八种:
1、“亲近原则”。瞻前顾后,在文章空白处的上下文中寻找解题的线索,可根据大家非常熟悉的做完形填空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直接根据亲近原则找到答案,非常迅速快捷,准确性也高。
2、“数字时间和首字母大写原则”。出现数字、时间、年代等词语以及首字母大写(包括人名、地点、组织等)的单词时,大家要把它们划出来,要注意文章中的数字、时间、年代、首字母大写的词汇和选项中的数字、时间、年代、首字母大写词汇要保持上下文一致;尤其是数字(包括具体数字以及和数字相关的词汇诸如ratio,rate等等),我们要列出数字,除了和其它数字进行对比和比较之外,还可以用数据来说明一个观点。大家可根据推导数字时间就能够把答案简单选出。
3、“代词和逻辑连词原则”。指示代词,因为是指代前面的内容,所以一般不能作为段落的开头,它是选项和原文实现衔接关系的必备词。代词,主要考察指代关系。线索词包括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三人称代词(it,its,he,his,him,she,her,they,their,需要注意的是,it本身可以指代天气、时间并且可以做形式主语,此时,不作为词汇线索)、指示代词(this,that,these,those,注意this和that都可以指代一个句子)以及both、all、each、either、neither等词汇。并列关系、转折、让步、因果关系为考试中出现的最多的逻辑关系。所以大家要对这些上下文关系词保持敏感。也要求大家对选项中的和空前、空后的代词保持极其敏感,它是使全文保持一致的关键。
4、“选项类似排除原则”。如果有两个选项非常的相似,那么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有一个是不正确答案,大家的选择范围就缩短了,正确率就随之提高了。
5、“词汇重现原则”。包括简单的重复即原词重复和高雅的重复(elegant repetition)即使用同义词或者上下义词(范畴的扩大或者缩小)等。如果一个选项中的单词与文章中的核心词汇重现比较多或意思相近的词汇比较多,那么这个选项就成为优先选项,往往就是正确答案。
6、“无关选项排除原则”。做7选5填空的时候,如果有文章没有涉及到的话题,建议大家最好使用排除原则,先不要选,放到一边,这样就可以由易到难地去解题。5选5排序题只需要做对四个就可以了,最后一个答案不用做就水到渠成;
7、结构并列和对比对称原则。如选项与原文的句式和结构保持一致,比如出现排比,对称等关系,或多处位置结构都很相近,此选项是优先选项。我们也要注意积累一些比较类词汇:如same,identical,as,equal,such,similar,different,other,otherwise,else等等。要对这些词汇特别熟悉。如2006年考研英语第42题,选项中的such evidence就是做题关键。
8、排序题下下策原则。什么叫下下策,就是这个方法只建议大家在时间不够或自己根本就看不懂文章不知道如何解答的情况下使用,我们蒙也要蒙的科学,蒙的准确率要高。因为排序题是5选5,所以如果五道题目全部选择同一个答案的话,那么你至少可以做对一道,获得2分。当然,以此类推,当考生在5个题目中只有1个或2个或3个确定的情况下,就把剩余的所有题目均选同一个选项,这样至少可以选对一道题。否则极有可能剩余的题目全部猜错,考研的每一分都相当宝贵,不要浪费。当大家遇到前面的题目不会做的情况,建议大家可以先跳过,接着做后面的题目,不用按照题目的顺序答题。
阅读理解B节题型是对阅读理解A节题型和“英语知识运用”所考查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综合测试,在难度上远远高于这两种题型,以下对该题型的命题形式和考查要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命题形式
考研英语大纲规定,阅读理解部分B节(5题,每题2分,共10分)主要考查考生对诸如连贯性、一致性等语段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阅读理解B节有3种备选题型,每次考试从这3种备选题型中选择一种进行考查。
备选题型有:
(1) 一篇总长度为500~600词的文章,其中有5段空白,文章后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文章
内容从这6~7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文章中5个空白处的5段。
(2) 在一篇长度约500~60O词的文章中,各段落的原有顺序已被打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和结
构将所列段落(7~8个)重新排序,其中2~3个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给出。
(3) 在一篇长度约500词的文章前或后有6~7段文字或6~7个概括句或小标题。这些文字或标题分
别是对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阐述或举例。旅游管理考研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
5段文字或5个标题填入文章的空白处。
二、试题考查要点
阅读理解B部分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连贯性、一致性、逻辑性等语篇、语段整体性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即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整体和微观结构。考生既要理解和掌握文章总体结构和写作思路,又要弄清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一新题型的增设,使文章长度从传统阅读理解中的400词左右增加到500~600词,大大增加了阅读的总量。这就要求考生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还要能够准确的猎取文章的具体信息,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要义,尤其是要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区分出论点和论据,并能把握文章的写作结构和脉络层次。新题型考查重点从较低的语言基础知识即词汇和语法、句子的层次提高到段落和篇章这些较高层次的语言知识上来。因此,考生不仅需要了解文章的主干内容还要把握文章结构上的逻辑关系和整体布局,从而准确无误地将选项部分和文章某个部分一一对应,并可以与空白处的上下文有机地衔接起来。
新题型更加突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在英语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有其表达上的语言规律和篇章结构上的层次安排,所以,如果在进行英文写作时可以做到主题突出、段落层次鲜明、行文自然流畅、衔接手法多样、文字连贯,在做此类阅读新题型时必然有所裨益。
(三)文章结构特点
由阅读理解B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要求所限,该部分所选取的文章,逻辑性强,结构紧密。常见的阅读理解B的英语篇章结构包括以下几种:
1.问题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类文章的基本模式是:文章通常以某种现象或话题开篇,该现象或者话题可能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接着,针对此现象或话题展开讨论分析,找出其存在或产生的根源从而得到2014考研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答这一类型的文章,考生关键要抓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
2.议论型: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
这一类型的文章与我们较为熟悉的议论文有很多共同之处,与问题型文章也不乏相似的地方。所以考生解答起来应该颇为容易。其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作者列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用所掌握的论据对此观点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阅读这类文章,考生只要细心掌握哪些是论点,哪些是论据,结论又是什么即可。
3.立论/驳论型:提出观点—表示赞同—论证观点
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立观点—论证观点
这类文章虽然与前两类文章有很多共同之处,但相比较而言,颇为复杂,同时也是考试中出现可能性较大的一种。文章的基本模式是:在文章开始提出一种时下比较流行的观点或者现象,接着作者阐述自己对此现象或者观点的看法(也可能会涉及到大众的舆论)。在阐述自己看法的同时,作者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赞成或反对。如果作者持赞成态度,就直接对它加以论证;如果持反对态度的话,则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充分论据证明。遇到这一类型的文章时,考生首要的任务就是通观全文,弄清楚其中哪个是作者的观点,哪个是作者要驳斥的观点,每个观点都有哪些论据作为支撑就基本完成了。由于这里面大多有明显的转折意思,考生可以去找一些提示语,比如:However/But/Nevertheless/As a matter of fact。这些词语常常可以作为作者观点和其他观点的分水岭。
4.因果型:结果/现象—原因/成因
这一类型的文章接近于说明文。文章大多以一种现象或者一种结果开篇,然后进一步探讨导致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或成因。(文章大多围绕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
了解新题型所考查的要点,在阅读文章时有意识地加强对文章写作思路和结构组织安排的理解,对迅速增强此类新题型的应对能力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考生可以在备考阶段选择文章,勾划掉几个重要句子,自己进行练习。
三、各题型考查频次
表一:2005——2013年阅读理解B考查题型统计情况
年份
选择搭配题
排序题
观点例证题
2005
√
﹨
﹨
2006
﹨
﹨
√
2007
√
﹨
﹨
2008
√
﹨
﹨
2009
√
﹨
﹨
2010
﹨
√
﹨
2011
﹨
√
﹨
2012
√
﹨
﹨
2013
√
﹨
﹨
【分析结论】
由上表可知,虽然近年的考纲中明确列出了新题型的三种备选题型,可只有2007年考查了观点例证中的标题选择题,排序题考过两次、选择搭配题考过6次。该题型的命题趋势呈现了这种格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对于第一类题型即选择搭配题,其侧重点在于考查考生对连贯性、一致性的把握,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同时这类题型的考查范围也兼顾了后两种,其考查的概率最大。
对于第二类题型即排序题,其侧重点首先在于考查考生教育学考研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要兼顾对文章中语段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的把握。这类题目难度较大。但是是命题的新趋势、考生也不容忽视。
对于第三类题型,其考查的侧重点在于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这类试题本身难度就不是很高。如果考查,一般区分度体现的不是很明显。
The word empathy (认同) is so commonly used nowadays. But what is empathy? The origin of the word empathy (1) [dates] back to the 1880s, when a German psychologist (2)[coined] the term meaning "in-feeling" to describe the emotional (3) [appreciation] of another's feelings. Empathy has further been described as the (4)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 person's (5) [subjective] experience by vicariously (间接地) sharing that experience while (6) [maintaining] an observant position. Even more simply stated, empathy is the ability to "put oneself in another's shoes" and for physicians, empathy (7) [expands]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ient beyond the history and symptoms to include (8)——, ideas, and feelings.
However, we may propose a subtle but important distinction between empathy and sympathy. (9)[Whereas empathy is used by skilled clinicians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delivery of care], sympathy can be burdensome and harmful, even leading to burnout. Sympathy implies feelings shared with the sufferer as if the pain belonged to both persons: (10)[We sympathize with other human beings when we share and suffer with them]. It would stand to reason, therefore, that completely shared suffering can never exist between a physician and a patient; otherwise, the physician would share the patient's plight and would therefore be unable to help. (11)[ In empathy, we "borrow" another's feelings to observe, feel, and understand them--but not to take them onto ourselves]. By being a participant-observer, we come to understand how the other person feels.
(1) ;(2) . (1)先求出总的试验个数,再利用古典概型公式求解即可;(2)利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及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求解即可。解:(1)设甲、乙两人考试合格的事件分别为 A 、 B ,则 P ( A )= = = , P ( B )= = = .(2)方法1:因为事件 A 、 B 相互独立,所以甲、乙两人考试均不合格的概率为 P ( · )= P ( )· P ( )= × = .所以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考试合格的概率为 P =1- P ( · )=1- = .答: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考试合格的概率为 .方法2:因为事件 A 、 B 相互独立,所以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考试合格的概率为 P = P ( A · )+ P ( · B )+ P ( A · B )= P ( A )· P ( )+ P ( )· P ( B )+ P ( A )· P ( B )= × + × + × = .答: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考试合格的概率为 .
从2010年开始,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试卷分为了英语(一)和英语(二)。 英语(一)即原研究生入学统考“英语”,所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十三大门类,110个一级学科)和部分专业型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护理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公共卫生硕士等)必考英语(一)。 英语(二)主要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不考英语(一)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考科目。 扩展资料: 1、英语一词汇要求: 考生应能掌握5500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 除掌握词汇的基本含义外,考生还应掌握词汇之间的词义关系,如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掌握词汇之间的搭配关系,如动词与介词、形容词与介词、形容词与名词等;掌握词汇生成的基本知识,如词源、词根、词缀等。 英语语言的演化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动态发展过程,它受到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这意味着需要对本大纲词汇表不断进行研究和定期的修订。 此外,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统一考试是为非英语专业考生设置的。考虑到交际的需要,考生还应自行掌握与本人工作或专业相关的词汇,以及涉及个人好恶、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词汇。 2、英语二词汇要求: 考生应能掌握5500左右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 考生应能根据具体语境、句子结构或上下文理解一些非常用词的词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考研英语
不是都要考,英语一和英语二分别是针对报考学术型和专业型的考生的,两者的差别不是很大,英语一的难度略大于英语二的难度,英语一和英语二的不同之处在于,英语二的大作文部分与英语一的大作文部分略有不同,英语一的翻译部分与英语二的翻译部分略有不同。两者的差别不是很大,因此复习方法基本是一致的,只要在不同之处稍微区别对待就可以了。你如果是考专业型研究生,就是考英语二,对于艺术类考生,难度还是可以的,当然没有专门针对艺术类的英语,只要是专业型的研究生,都是考英语二,这是肯定的,不过,只要好好复习,还是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的,这一点不同担心。
个人的一点见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