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路不同:原子吸收光源、原子化器和检测器在一条光路上;原子荧光为垂直光路。
2、原理不同:原子吸收利用原子的特征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则利用原子的激发-跃迁光谱
(荧光)。
3、灵敏度不同:对于原子吸收,增加光源强度同时会增加背景吸收,而原子荧光信号强度
与激发光源强度成正比,故灵敏度可以极大提高。
4、使用范围不同:因为原理的局限性,氢化法原子荧光光谱仪只能检测被测元素发生可以和还原剂发生氢化反应的11种元素,即使是金索坤采用火焰法-氢化法联用原子荧光光谱仪也只可以检测20种元素,而相对来说,原子吸收光谱可检测元素的范围就要大很多。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根据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其优点与不足:
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火焰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10-10-10-14g。
分析精度好。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等和高含量元素的相对标准差可<1%,其准确度已接近于经典化学方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分析精度一般约为3-5%。
分析速度快。原子吸收光谱仪在35分钟内,能连续测定50个试样中的6种元素。
应用范围广。可测定的元素达70多个,不仅可以测定金属元素,也可以用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
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不足之处是多元素同时测定尚有困难,有相当一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不能令人满意。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即:
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
产生光辐射;
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
在分析领域里面,还是有所不同的,ICP可以做定性,半定量和定量,而AAS只能用来做半定量和定量分析。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英文缩写:IR
全称: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
词语解释:
infrared
英 [ˌɪnfrəˈred美 [ˌɪnfrəˈrɛd]
adj. 红外线的;
n. 红外线;
[例句]Infrared detectors have many uses
红外探测器有多种用途。
spectrophotometry
英 [spektrəʊfəʊ'tɒmɪtrɪ] 美 [spektroʊfoʊ'tɒmɪtrɪ]
n. 分光光度测定法; 分光谱测量; 分光光度技术; 分光光度学;
[例句]OBJECTIVE A spectrophotometry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etamethasone in Betamethasone Liniment.
目的建立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倍他米松搽剂中倍他米松的含量。
“光谱仪”和“分光光度计”是同一类仪器,但是“光谱仪”的名称之前是不需要冠之以“分光”的,因为要想得到光谱,就必须分光.光度计可以是积分光度计(光强计),不需要分光;一旦分光,它就是“光谱仪”.
另外,“光谱仪”和“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区别是:“光谱仪”分光不需要扫描(如CCD光谱仪),工作速度快;“分光光度计”分光需要扫描,工作速度慢.
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火焰原吸一般是空气压缩机+乙炔气,高温燃烧则是氧化亚氮+乙炔
石墨炉原吸一般是氩气
原子吸收光谱,即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是一种测量特定气态原子对光辐射的吸收的方法。此法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并在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仪器分析方法,它在地质、冶金、机械、化工、农业、食品、轻工、生物医药、环境保护、材料科学等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该法主要适用样品中微量及痕量组分分析。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精密度高、选择性好、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仪器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特征谱线光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可测定多种元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到(10)-9g/mL数量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可测到(10)-13g/mL数量级。其氢化物发生器可对8种挥发性元素汞、砷、铅、硒、锡、碲、锑、锗等进行微痕量测定。
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灵敏、准确、简便等特点,现已广泛用于冶金、地质、采矿、石油、轻工、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及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常量及微痕量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