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年轻人的文化的3分钟演讲稿日文的 第一组
中日二国有共同的担忧:民族文化不能得以保存,日本是动漫大国,但也有歌舞伎,狂言,能剧等古老剧种。中国有三千年历史,有甚深的文化,但在清王朝后汉文化不能好好保存下去,现如今,青少年更加喜欢流行乐。而日本政府竭力保护民族文化,在鼓动下,也在一些动漫领导下(因为有许多是古服装,古歌曲),人们渐渐发现,他们的演会上几乎座无虚习。在结婚时穿和服等。在邻近的中国,这种迹象很少见,这些古剧种都是老者在观看。如果您是中国人,请要保护汉文化,保护民族的尊严!这是两国目前让人又陌生又熟悉的事情!
日本的大学生在学业上不会要求自己考研呀或者考博,很多甚至在高中毕业就会选择就业,条件稍微好的会上大学而且是自己想学的那种,如果不喜欢学习的人家长和自己都不会强迫去上大学,可以考虑专门学校,可以选择一些以后就业好的方法去做,上大学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甚至很多同学就是在念高中的时候就选择那种技术高中一边学习,一边学习技术。他们在考虑毕业问题上最好就是就业,对于上研和上博的人很少,因为他们觉得就职还是第一的,所以在日本一些大学特别是私立很多研究室都是中国人在支撑着!!~~~
求一篇日语演讲稿中日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相关 第二组
日本と中国は一衣帯水の隣国だ。古代からいろいろな交流が始まった。両国の生活习惯と文化も深く结びついている。各国は自分の文化に向いた生活方式も食い违っている点があり、本文は日中両国の生活习惯の面での违さを简単に绍介しましょう。
まずは饮食习惯:日本は有利的な地理位置に置かれて、海に囲まれて、海产物が富むだ。米もよく育っている。だから日本の重要饮食物は米と鱼だ。穏やかな気温と富んでいる海产物によって、日本の饮食の特徴はあっさりだ。それに対して、中国は占有面积が広いので、各地方の生活习惯も违っている。重要な农产ぶつは米と小麦だ。北部は冬になると、気温が零度以下にもなり、米が良く育たれないので、小麦が北部の主食になった。人间たちは防寒のために、暖かくて、油っこいうどんを食べている。南部の気温は日本と大体同じなので、生活习惯にも大きな违さがない。ただ、湖南省や四川省等のところの住民は唐辛子が非常に好きで、唐辛子がよく育っている。
想像にもできない辛さは刺激で、美味しいよ。チャンスがあったら、みんなも食べてみよう。
それからは话の言い方だ。日本人は暧昧でいつも远回しをして、中国人は素直で他人の颜を溃した言い方をよくして、何かあったら、我慢できなくて、すぐ怒ったり、他人を责めたりなどをしていると言われたそうです。それはそうですけど、一定とは言えないでしょう。幼いごろ、私达はなんかあったら、我慢できなく、すぐ怒りだした。でも、社会人になると、いろいろなことが経験してから、我々の言い方も変わり続ける。良く考えてから、话したいことを言い出します。どちらがいいかというと人によって、违うでしょう。いつも暧昧して、本気か建前か分かり难いですね。率直な言い方も不十分だ。长所を取り入れ短所を补合って、それで良かったなあ。両国には勉强しあう所がいろいろありますね。
以上はただ个人の理解に応じて発表したものだ、不十分とは当たり前だ。みなさん、アドバイスを闻かせてください。これから、ご満足いただける文章を书けるために努力します。ご清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很多地方是简体,老兄如果发表的话自己修改一下吧,仅供参考。
望采纳!!!!
求一5分钟演讲稿!!关于中日关系!顺便求一日语教学视频! 第三组
聂荣臻同志以博大的胸怀拯救了日本阵亡人员的女儿,感动了侵华日军,更感动了日本人民,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中日民间友好的真谛。
回顾上世纪历史,翻开尘封的往事,在65年前的华北大地上,发生过一段“将军救孤”的动人故事。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寇发动了规模巨大的“百团大战”。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聂荣臻所率领部队的两名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聂将军得知后,亲临看望,并指示一定要将两位小姑娘送回日军驻地。
时光荏苒,时代巨变。1972年,中日恢复外交关系,两国进入了新时期。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位抗日老战士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将这段故事公之于众,引起了热烈反响。日本媒体对聂将军在40年后还记挂着日本小姐妹十分感动,很快就找到当年的姐姐,就是住在日本宫崎县都城市的美穗子。随后,中日友协盛情邀请美穗子一家访华,年过八旬的聂帅于1980年7月14日在北京接见了美穗子一家。此事成为中日友好的又一段美谈。
风霜催人,又是25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姑娘”生活得好吗?她与中国还有交往吗?记者近日专程前往都城市采访。
将军唤起少年记忆
都城市地处九州岛南端。今年1月,它与周边4个町合并后,成为一个拥有17万人口的城市。年仅35岁的长峰诚市长热情地谈起聂将军救助日本小女孩的佳话,以及都城市与中国的交流。记者在都城市国际交流促进室河野室长和日中友协都城支部长来住新平先生的陪伴下,走进了美穗子的家。
美穗子家住梅北町,靠近马路,独门独院,外面是她家经营的小五金店。这是一栋典型的日式家居,房前长着数株修剪齐整的松树和南方特有的铁树,院子里铺着碎石子,质朴清洁的院落显示着主人的勤劳。
美穗子和丈夫昭男笑着出来迎接,把我们引进客厅。房内摆满了中国朋友送的诗画和纪念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聂帅接见美穗子全家时的照片,以及写给美穗子夫妇的“为中日友谊贡献力量”的斗方,聂帅送的两扇山水屏风装饰在客厅间隔的拉门上。《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作者姚远方赠送的诗作挂轴也放置在客厅里。
美穗子原姓加藤,婚后随了夫姓改姓“栫”。她个子不高,皮肤白皙,穿一件普通花衬衫,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美穗子笑着说,“我1936年7月10日出生在中国,现在都快69岁了。”她丈夫昭男在一旁说,“不知为什么,她到中国时经常被人说长得很年轻。”
宾主入坐后,大家自然谈起了往事。美穗子说,她们姐妹获救后,被送到石家庄的石门医院。不满周岁的妹妹瑠美子因消化不良不幸死去。她本人于1940年10月被伯父平安带回日本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美穗子在穷困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饱尝了人间苦难。她说,因为是战争孤儿,小时候经常受欺侮。由于贫穷,一直边上学边干活。中学毕业时想进纺织厂干活,却因为没有双亲没被录取。
她说,与丈夫昭男是在农业协同会打工时认识的,那时昭男身体很弱,但为人可靠。1956年,20岁的她结了婚,婚后两人共同经营起小五金店。昭男插话说,美穗子为人朴实坚强,刚结婚时觉得她表情很忧郁。自己身体一直不太好,多亏了美穗子照料。1990年,昭男得了脑梗塞,现在家调养,每天要服用11种药。美穗子有3个女儿,都已出嫁。她还有7个外孙,有一张全家福照片,是在参观聂帅展览时照的。
于劫后余生的经历,美穗子说,“小时候听祖母讲过父母都被卷入了战火,自己记忆不甚清楚。因此直到1980年,她对自己的身世不愿多想,渐渐也都遗忘了,是中日两国的报道和事后的调查唤起了幼时的记忆。”美穗子在1980年6月写给聂帅的信中说,“据伯父讲,我被八路军领走,后又送回来了……回国那阵子,我常常向祖母讲起‘吃梨’和‘坐挑筐’等事情。”
故地重游一往情深
美穗子回忆说,是姚先生的报道改变了她的生活。《解放军》报副社长姚远方写的《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发表后,引起两国新闻界的关注。
最先找到美穗子下落的是日本《读卖新闻》。该报记者通过一系列调查找到了与中国报道情节相似的加藤清利一家,但仍无法证实美穗子就是那位“小姑娘”。该报记者拿着中国通讯社发的聂将军与幼女在一起的照片,找到已改姓的美穗子。美穗子觉得照片中的小姑娘也许就是自己,当时前往中国认领美穗子的伯父也觉得“很像”,还说他当年听美穗子讲过“吃梨和高粮米,被放在篮子里”的故事。这些与中方提供的情节完全一致,证实了美穗子就是当年的“日本小姑娘”。
将军救孤的美谈传开后,美穗子接到上百封来信,并连续接受记者采访,成了热门新闻人物。随后中国使馆王公使寄来了中日友协邀请美穗子一家访华的请帖。怀着激动与不安,美穗子全家在1980年7月10日坐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那天恰好是她44岁生日。
美穗子万万没有想到,她在北京机场受到了“国家元首般的欢迎”。聂帅的女儿聂力对她说,“见到你很高兴,我父亲一直等着你的来访。送上我家里盛开的玫瑰和菖蒲”。美穗子百感交集,泣不成声;她也没有料到,在北京饭店,人们已经为她摆上了漂亮的生日蛋糕……
在中国的两周里,美穗子一家访问了北京、石家庄、杭州、上海等地,参观了天安门、长城、革命军事博物馆、井陉煤矿,受到热情的接待。最令她终生难忘的还是与聂帅的见面。7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聂帅与美穗子在40年后重逢,美穗子如同见到阔别多年的亲人,激动得哭起来,并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聂帅表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我们这样做,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讲人道主义的光荣传统……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没有理由不友好。”美穗子在手记中说,那次中国之行,一路上不知哭过多少次,她心中长存的隔阂也一扫而光。
聂帅曾回忆说,“我看到送过来的孩子时,马上叫来看护人员,让她们好好照看孩子,命令部下从村子里找来妇女,给小一点的孩子喂奶。给大一点的孩子一个梨让她吃,可她怎么也不吃,用清水洗了之后再递给她时,吃得津津有味。较大一点的孩子总是用小手拽着我的裤子,无论走到哪里都紧跟着。我当时想要不要我自己来扶养她们。”聂帅送交孤女时,让护送的战士带给日本官兵一封信,信中写道,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美穗子这样的孤儿是无辜的,所以中国人民不会与日本人民为敌。
那次会见后,美穗子觉得聂将军本人比照片上更和蔼慈祥,聂将军就是父亲,她很想叫声“父亲”。1982年5月,美穗子得知聂帅生病,特地到北京看望,一声“父亲”,道出了美穗子对聂将军的感情。
再生之旅拜谢恩人
美穗子家客厅的壁柜里摆着一个镜框,里面镶着一张报纸,那是宫崎县《日日新闻》报道聂力访问都城市的一期,上面有聂力与美穗子的合影,题目是“日中战争时成了孤儿,被中国将军救助,与救命恩人的女儿再会,请到家里欢谈,继续友好”。美穗子专门请人将它做成了便于珍藏的金箔版。
1998年,聂力作为中国妇联代表团团长赴日本访问,在访问都城市时转达了聂帅希望他的故乡江津市与美穗子的家乡都城市结为友好城市的愿望,这一建议受到日方积极响应。第二年,该市市长率团出席了江津市为纪念聂帅诞辰百周年建立的聂帅陈列馆的揭幕仪式,签订了友好交流协定。
江津市与都城市因聂帅与美穗子结缘。为纪念两市友好协议,中日合拍的反映日军侵华暴行的电影《陈宝的故事》在都城市上映,许多日本观众表示“应该向中国谢罪”,要求再次放映,给孩子们观看。2001年7月都城市举办了聂帅与江津市的展览,观众留言说,“有幸了解这个动人故事,强忍眼泪看完了展览,作为日本国民,我认为要把中国人民的善良告诉下一代”。还有的说,“看后心中充满了对聂帅和中国人民的感谢之情。期待日中两国永远友好”。2002年,都城和江津联合举办了“聂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都城、江津市友好交流座谈会”,呼吁为创造和平的21世纪,发扬聂帅的人道主义精神。
来住新平先生是日中友好的实践者,也是研究美穗子故事的“权威”。他在“以人道主义为起源发展的友好运动”中说,“能在残酷的战争中救出恨之入骨的敌军的孩子,还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并将她们送到敌人的阵地,这是人道主义精神最好的体现”。
劫后余生的美穗子怀着报恩之心与中国交往。由于积极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她受到日中友协全国本部的表彰,还被选为都城友协的理事。2002年8月,在获救62年后,美穗子再次回到再生之地,到井陉矿区、井陉县、平山县进行“谢恩之旅”,沿当年的被救路线一一拜谢恩人。
这次访问中,她参观了井陉矿区的万人坑纪念馆,祭奠死难的中国矿工;并去中古月村给照料过自己的八路军战士封奇书扫墓,还到曾给妹妹喂过奶的平山县陈文瑞老人、最初带着聂帅的信挑着姐妹俩送到日军驻地的李华堂老人的坟前烧香祭拜。当她得知,人们找到了当年直接将她从战火中救出来的年仅17岁的战士杨仲山时,激动地立刻写信对他表示感谢,并说下次来中国,一定要安排时间,亲自拜访老人家。
美穗子所到之处都受到诚挚的接待,在井陉县洪河漕村,全村仅500人,结果来了上千人欢迎美穗子。美穗子学习过的梅北小学与洪河漕村的小学结成友好小学,都城友协用募捐的钱为洪河漕村小学购买了电脑和课桌,还在辛庄中学建立了“纪念美穗子获救援助升学制度”,每年对10名优秀学生提供高中学习的全部费用。
美穗子一家都在实践日中友好。长女真智子说她受聂将军人道主义精神的启发,自己也尝试为社会做些事。她说最令她感动的是在人民大会堂见到聂将军时的情景。2003年11月,她代表母亲再次访华,出席了洪河漕村“聂将军与美穗子雕像”和井陉矿区“美穗子获救纪念碑”的落成仪式。为了纪念百团大战和美穗子的被救,中日双方共同出资的“井陉都城友好纪念馆”也将于今年8月在井陉县正式开馆。
小作文一篇,论关于中日文化,习俗等对比,最好有日文和中文 第四组
人与人交往当中,时有错看对方的情形,或把恶人误以为本心良善,或将好人疑心成貌忠实奸。要说错误最严重的,莫过于热恋中的情侣,情浓之下,明知是对方的缺点恶习,竟也视而不见,甚至还觉得别具魅力。这种阴差阳错的彼此观感,国家民族之间亦然。看看中日两国交往关系史,就会发现双方的互相误读,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至今仍没有多大起色。
一
中国人看日本,往往是从大处和表面著眼。首先看到东瀛是海外岛国,蕞尔小邦,其次看到的是日本学习了不少中国文化,受我们的恩泽日久。这两大印象,可以说在中国人心中已成无意识之定式,随之衍生出的根深蒂固的轻视心态也导致中国人总是无法真正理解日本,更难以秉持对日交往中的平和心态。
古代中国历史典籍极为丰富,但是对于和我们交流了千余年的邻国日本,记述详尽而准确的实在凤毛麟角,相反,浮光掠影的皮相和道听途说的传闻倒是太多。
根据中方史料,两国交往之肇始是公元前108年,倭人部落到汉的乐浪郡献贡。而公元240年,魏国使团首次赴日“访倭王”。魏国与日本建立交往的动机之一,据说是为了牵制吴国,因其误认为日本的地理位置“当在会稽、东冶之东”。(《魏志/倭人传》)在早期的航海能力限制下,中方对日本的情况有所误识是自然的,因此,虽然日本名义上被纳入了中国的册封体制(彼时日本仍处于分裂状态),但双方交往并不算密切。到了南朝的刘宋时期,初步完成政治统一的日本第一次提出了请求领百济、新罗的大将军称号,这是日本对朝鲜半岛表露野心的肇始,值得注意。刘宋对此的回应是拒绝,可显然并无了解日本形势变化的兴趣。《梁书》中称:“东夷之国,朝鲜为大。”这表明在中国的册封体系中,日本的重要性不如朝鲜,而其试图染指朝鲜半岛的企图是不被允许的。此后的几百年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基本上属于停滞状态,史籍中虽保留了《倭人传》的条目,内容却不脱《魏志/倭人传》之巢窠。
中日双方的交往,在隋唐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日本派出十八次遣唐使,唐朝使臣亦八次渡日。然而,王贞平在《汉唐中日关系史》中指出,中国历代朝廷“从未区别对待五世纪之前的各倭部落和实现了政治统一之后的日本”。他表示,600年日使访华,却未像过去一样向隋帝要求封号,“此举是一个重要的外交信号:中日间的君臣关系已经动摇,日本已不再视自己为中国的属国。”这标志著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不过,取代短命的隋王朝的唐王朝,在对日关系上的表现非常令人奇怪。白江口之役是中日第一次交兵,唐军大败日军。经过此战,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窥觑野心,和不甘心纳入中国主导的册封体制的桀骜都已显露无遗,可唐廷却并未深入追究。无论是《旧唐书》或《新唐书》,对白江口之役均只字不提,只在指挥该役的刘仁轨传内寥寥述及。相反,唐廷还给予交过手的“抗敌之国”的日本使团以很高的尊重。753年,日本来使因不满地位低于新罗使臣,在唐廷发生争长事件。尽管关于此事件的真实状况有所争议,但日本使臣在仪式上的排序的确位列诸多外国之前(西列第二,吐蕃之后)。唐玄宗曾称日本为“君子国”,日本在唐人的记述中“人民丰乐,礼义敦行”,其采用“汉制”也多受褒扬。可事实上,日本此时已经大体确立了“日本中心论”的翻版“夷夏”观念,在内部文书中,甚至有把“唐国”称为“夷狄”的律令,并以朝鲜为“近藩”,唐为“远藩”。不难想像,这种态度的真相若是被唐廷知悉,必定会勃然大怒。然而,唐廷似乎对此浑然未觉,非但不计前嫌,还一任日本遣唐使自由来去,汲取中土的文化精华壮大自身。
唐朝的“宽大”缘由何在?是“天可汗”的虚荣心过剩导致只求日本来使营造“四夷宾服”的假象自满呢?还是单纯的马虎粗疏,无暇也无意去了解日本的实际情况?依照史料分析,两者成分皆有,而不管哪一种,都正如石晓军《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变迁》书中所言,表明了“唐人对日本的漠视。”
唐朝曾数度派遣使臣赴日,但这些使臣们看来并未打探到有关日本的真相。在日方史料中,竟然还有唐使离日前向天皇辞别说“臣等多幸,得谒天阙”的有辱国格的记载(779年,孙进兴出使)。虽然我们可以怀疑这些描述可能是日方的吹嘘,但唐朝使臣没有识破并揭露日本的帝国梦想是肯定的。这些使臣为何在回国后隐瞒了所见所闻,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把出使海路遥远的日本当做一个不怎么重要、纯属走形式可又有风险的差事,所以宁可“入乡随俗”,如王贞平所说的裴世清在见到天皇时“按日本习俗行礼似乎很不得当”,但不过是“灵活应变”;二是日本方面也采取了一些迷惑性的手段,避免把局面弄僵,直接对唐构成公开挑战。如孙进兴访日,日方大臣也有人提出不要自称天皇,虽受到广泛反对,但天皇还是降座接受国书。日方的“华夷论”者为之慨叹:“然遂降御座,呜呼痛哉!”(关于唐使团访日的记述,参见王贞平《汉唐中日关系史》)
王贞平还在书中细致分析了中日两国往来的外交文书,提出日本在文书中利用日语的音读训读区别,有效地做到了不失自尊地保持与唐国的对等,甚至高等地位。如“天皇”在文书中以日文训读法写做“须明乐美御德”,掩盖了“天皇”的真实含义。735年,唐著名宰相张九龄起草的给日本的国书开头称“敕日本国王主明乐美御德”,“敕”是对臣属的用语,“主明乐美御德”则明显是把它当作了“日本国王”的名字。同样的语言,用两种读法表达,在直书“日出处天子”容易惹麻烦的形势下,是一个称得上狡猾的主意。但王贞平认为,归根结底,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处理中日关系的隋唐官员“对日本文化一知半解,且误信传闻,以为中日同种同文”。他们以中国人的心态出发,只满足于维护形式上的虚荣心,却不知日本的真实信息已被忽视歪曲。
交往多了,马脚难免会泄露出来。《旧唐书》就记称日本来使“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可是,唐政府上下都没有把这个“属国”放在心上。这是中国人的日本观的一个异常不智的开始。事实上,中国人的大意实在是过分了,就在这部完成于五代的《旧唐书》中,居然出现了《倭国传》和《日本传》并列的荒唐现象。两篇文章的篇幅合起来不过数百字,对于倭国与日本究竟是什么关系也描述不清。
894年,宇多天皇诏令废止遣唐使,唐朝亦久困于内忧外患,随后的五代十国更是天下大乱,中日关系再次进入沉寂阶段。直到宋代,两国官方正式交往仍然不多。民间贸易和僧侣交流虽比以往有所发展,但单纯追求利润的沿海商贾与旨在传播宗教思想的出家人,并不能根本改善中国对日本不甚了了的基本状况。
蒙古帝国的兴起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日本亦成为他们的征服目标,可元军两次渡海进攻相继受挫。这里要指出的是,若是对日本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国内守备等情报有更多的认识,元军当不至于一败再败,至少应注意到登陆地和作战日期的选择。当然,南宋和高丽的降军、仆从军战意低下,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元朝中日关系的特点是官方往来断绝,民间商贸继增,特别是随著航海技术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些专以海上贸易牟利的商团,在两国都有利益,俨然成了“中日合资跨国公司”。一旦受到任何威胁或阻碍,商团就可能蜕变成武装势力,这就是所谓“倭寇”的起源。
二
进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彻底打击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力量的残余,实现一个农业帝国理想中的“长治久安”,很快推出了海禁政策。同时,朱元璋以驱逐胡虏,匡扶华夏自居,也决心重建以中国为轴心的“华夷”国际秩序。这两点,堪称对明代中日关系有决定性影响的基石。
和过去一样,朱元璋为首的明廷在关于日本的知识方面,几乎没有多大进展。朱元璋很草率地把日本列入了“不征之国”的第二位,而非需要谨慎戒备的潜在对手。尤其费解的是,因为日本涉嫌卷入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怒日本特甚”,而且在《祖训》中亦指出日本“虽朝实诈”,但他并未有任何伐罪施威的意思,只是“决意绝之”,即断绝与日本的往来。有人认为朱元璋的处理方式是受到了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均告惨败的教训影响,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他于洪武四年颁布的诏书中说的极其详尽明白。该诏书称:“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明太祖实录》)
诏书表明,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无疑不具备海权意识,对外向扩张的帝国政策持否定态度,其战略思想是以防御性的“谨备”为主,重点放在北方内陆。基于这种立场,即使倭寇已经祸乱沿海,日本又并不规矩,他的对策也仅仅是强调“专以防海为务”。
洪武朝的中日关系断绝二十余年后,在明成祖时期实现恢复。巧合的是,在热衷于展示海上力量的永乐帝执政期间,日本的南北朝局面出现变化,喜慕中国文化的足利义满将军当政。这位因动画片《聪明的一休》而被不少中国人熟悉的将军,对明帝国怀有罕见的恭敬,主动称臣纳贡。他还应成祖要求消灭本国的海盗,其使臣将献给明帝国的二十名海盗头目悉数蒸杀于宁波。不过,足利义满的“亲华”是个人性的特例,为期也非常短暂,他在永乐六年(1408年)去世后,其子足利义持政权在永乐六年(1411年)便停止了朝贡。而对于此际日本政局的变幻,从南北朝到室町幕府再到后来的战国争雄,明帝国可谓一无所知。明朝对于日本的了解,从永乐四年侍郎俞士吉出使日本,并在日本立下的“御制碑文”可见一斑。该文云:“日本有国钜海东……语言文字皆顺从,善俗殊异羯与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成祖封义满为日本国王的举动更显示出中方完全不清楚日本的政体,对天皇与将军的区别缺乏基本掌握。
宣德七年(1432年),足利义教恢复朝贡,但日本使团访华引起的麻烦不断,成为明朝外国来使中最特殊的现象,而明朝的对应,竟然尤甚于唐朝,几乎是莫名其妙的无原则的宽疏纵容,乃至迹近怯懦。明朝对日本贡使的人数、货物数量以及不得携带武器等均有规定,但日方多不遵守。景泰四年,日本使团在临清抢劫,殴伤地方官员,景泰帝却以勿“失远人心”为由放过了他们。(《明史/日本传》)成化四年,日本使团成员在北京杀人,成化帝仍拒绝了官员的逮捕凶手要求,只勒令日方赔偿白银十两,以显示天朝上国的宽宏大量。弘治九年,日本使团成员又在济宁持刀杀人,明朝的处理办法是将其上京人数削减到五十人。在此期间,日本使团还经常以漫天要价、以次充好等伎俩试图占尽明朝的便宜,有时还以“失我国主之心”公开勒索、恫吓。就性质而言,这一时期的日本使团入贡动机完全是为了牟取暴利,而且不同的藩都力图涉足,终于导致了宁波争贡的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
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事件之后,给事中张翀上疏称日本“窥伺中土,得间则张其戎器,以劫杀为事;不得间则陈其方物,以朝贡为辞。劫杀则利民财,朝贡则利国赐,兼有得不得,而利无不在,此倭奴之大情也。”应该说,张翀这里所说的正是日本所谓“朝贡”的真实面貌,并且也指出了日本自隋唐以来始终秉持的对华政策基本特点,那就是“不以实对”兼“叛服不常”,特点背后的原则则是利用中方的弱点耍尽各种手段攫取利益。遗憾的是,张翀尽管看破了日本的假面,他提出的解决办法也不过是“绝约闭关,永断其朝贡之途”。(《明经世文编》)
像张翀这样的官员应算作明眼人,可惜人寥声微。明朝对日本的形势仍旧没有求知的兴趣,但张翀所说的日本“窥伺中土”野心很快变成了现实。万历援朝战争是中日再一次交手,明廷对日本的无知完全曝光了。兵部尚书石星不知两国的既往关系,也不清楚“关白”为何物,竟然幻想日本兴师侵略是为了获得中国册封。最贻笑天下的是,石星起用吹牛曾游历日本,认识丰臣秀吉的江湖骗子沈惟敬,结果此人“支吾中国,奉承日本”,闹出了自购珍玩假冒丰臣秀吉致明廷国礼的丑剧。堂堂大明帝国,以口若悬河的骗子从事外交折冲,堪称奇耻。
万历年间,明帝国实力已衰,“三大征”虽然都艰难获胜,但消耗国力糜巨。在挫败日军侵朝之后,明朝认为日本“图逞之志未尝一日忘”,“与其过而信之,不如过而防之”(《明神宗实录》)。明朝没有穷追猛打,犁庭扫穴的雄心,一方面是援朝战争“费饷六七百万”,经济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这种进攻性战略根本不符传统农业帝国的性格。明帝国此际对日本的态度不过是通过使者带话:“传与家康,务要专心学好,不可阳与朝鲜讲和,阴怀异图”,天朝有水陆劲卒百余万,“以待你国动静”。(《朝鲜宣祖实录》)
这般言语警告的作用当然是有限的,因为日本当时对华政策的追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化学习或经济获利,它开始试图挑战以明为核心的东亚政治体系,挑战中国主导的华夷秩序。万历四十年(1612年),浙江总兵杨崇业上报,日本“以三千人入琉球,执中山王,迁其宗器”。(《明神宗实录》)琉球与朝鲜一样,同是中国华夷秩序下的藩属,日本的侵略朝鲜、琉球显然是欲去中国而代之。但是,中方的反应也仅仅是停留在“倭不可不备”的口头表达层面上。究其原因,明朝高层尽管看到了日本对华夷秩序的现实威胁,但未曾认清日本的真正战略理想,而仅仅把它当作了华夷秩序中一个不时犯混、不太听话的边缘性角色或“不完全成员”,对它的处理仍要以防备为主,以羁縻为辅。如果大张旗鼓地讨伐之,一来跨海远征浪费人力财力,未必能得到什么现实收获,一旦失败还颜面扫地;二来违背中国“修文德以服人”的对外政策传统指导准则,显得“堂堂天朝”黩武狭隘。
那么,仍旧是东亚最庞大的帝国的明,在对日关系中为何表现得如此难以理解的保守甚至变态呢?首先,我们要从所谓的朝贡体制寻找原因。虽然关于该体系的起点,学者们意见并不统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朝贡体制的理论与实践自有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并与中国国内与周边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朱元璋“比以往的任何朝代,更彻底地推行朝贡体制和贡舶贸易”(曹永和《明洪武朝的中琉关系》),因此在明朝前中期,朝贡体制达到了理论上高度完备,同时实践上也高度僵化的阶段,这种状态到晚明出现了巨大裂痕,进入满清则再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朝贡体制的本质,与其说是外交政策或贸易手段,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和政治信念。如费正清所说,皇帝奉天承运统治天下,“如果四周远人不承认他的统治,他又怎能令中国百姓臣服呢?在中国,权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统治工具,而朝贡能产生权威。”(《朝贡贸易与中西关系》)也就是说,万邦来贺、四夷宾服的盛况,是对皇帝统治权之合法性的有力证明,绝非仅用虚荣心膨胀所能解释。明朝在对外交往上最积极进取的永乐帝,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为异域众国的纷纷来朝有助于营造“天命所归”的印象,缓解对他武力篡位的质疑。
既然朝贡的真正意义在于“藩属”究竟来还是不来,则其来朝的动机、目的、表现都是次要问题。只要日本肯来“朝贡”,明廷不惜听任日本使团为所欲为、嚣张放肆,也甘愿在经济上做出一而再再而三的让步(称之为“恩惠”)。同时,明廷对对方的真实情况也缺乏了解的意欲,即便明知其居心不良也不愿深入追究。所以,这种一切为了渲染“德被远人”表象的做法,不仅是中国畸形“面子”文化的充分暴露,更有政治和文化理念上的深层背景。
在今天的很多中国人看来,册封与朝贡的体制足以印证着历史的光荣,并昭示中国曾长久占据古代东方政治格局里当仁不让的支配地位,这是对概念与现实有意无意的混淆。现实中,中国的册封与朝贡体制在大多数时间内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尤其是面对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威胁之时,和亲、岁币乃至称臣的选择都并不稀奇。仅仅指责明朝在中日关系上的自欺欺人是不公平的,正如余英时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所指出:“对于汉朝来说,西域贡赋的重要性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归顺的象征,而不是它的实在价值。另一方面,对于西方诸国来说,贡纳就是贸易的官方托辞。”距离长安超过5000公里的粟特“从未对汉朝的权威表示过应有的尊敬”,却坚持参加贡纳体制,“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贸易”。这种贸易的特点是中方往往在实利上亏本,但帝国的政治理论和荣誉感又不容轻抛,于是便如毛轸119年所奏“西域络绎遣使,求索无厌。与之则费难供,不与则失其心。”最可悲的是,即便是亏本生意,也从未换来边境的和平,那些“番邦”一有机会就会以武力赤裸裸地掠夺侵扰。而每当此时,“闭玉门”的论调就会被提出,这与明代的“绝约闭关”异曲同工。
对于朝贡体制这个“政治神话”(苏联学者L.Perelomov和A.Martynov在《霸权的华夏帝国》中称之为“政治怪物”)本质的尖锐剖析,在当代中国仍做得远远不够,特别是在近现代屈辱史的对照下,古代的“辉煌”更易被人工修饰放大填补自卑感,这也成为阻碍中国人理解并适应现代国际关系的不利因素。
回到古代中日关系的问题,从两国交往之始,中国就单方面地把日本纳入了自我为中心的册封与朝贡体系,必须注意,这种立场是“单方面的”;与朝鲜、琉球等国家不同,基本统一后的日本并未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定位于这个体系,相反,它吸收中国的“夷夏”观念后,反而试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为了避免和强盛期的中国发生直接冲突,在那些时段,日本一般会采取虚与委蛇的两面策略,政治上满足中方的“面子”,捞取现实的经济、文化利益。如前所述,甚至连日语的音读、训读两种发音也在遮蔽其真实意图的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总之,有明一朝,羽翼渐丰的日本实质上已经初现在东亚欲与中国分庭抗礼的积极意向和作为,丰臣秀吉在《答朝鲜国王书》中更提出要“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只是明帝国出于种种原因,对此保持了一贯的懵然和无视,其对日政策大体可以概括为:“是彼有资于我,而我无资于彼。忠顺则礼之,悖逆则拒之,不易之道也。”(李言恭、郝杰《日本考》)
这只是一部分。
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于中日文化,你有什么见解? 第五组
一,价值观差异
中日文化有非常显著的价值观差异,不仅中日,每个国家之间都有很大的价值观差异。首先来说中国文化,中国从古至今,上下5000年来都强调爱国爱家,尊老爱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从来没有变过的。所以中国人很注重血缘,很注重民族凝聚力,这在中国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当中都有体现。而日本是一个性格坚忍的民族,虽然说性格坚忍确实有好处。但是正是由于日本这一特性,使日本在战争时期大量的烧杀抢夺,做一些伤害中国的事情。所以,日本的某些价值观,并不是好的价值观,有很多弊端。
二,艺术差异
中国与日本的艺术差异也是比较显著的,中国发展得比较好的是诗词歌赋,瓷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等,而日本它发展的主要是茶道,花道,浮世绘等等。总之,中国与日本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建树,当然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因为在中国唐朝时期,日本曾经来中国学习过一段时间。所以从日本文化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影子。
三,文化起源差异
中国是大河文明,中国的母亲河是黄河,所以中国是在黄河周边地区发展起来的,很多文化也充分了体现大河文化的特。因此中国文化的起源其实是黄河地区。而日本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海洋文化,它的文化是吸收多国的文化。就比如在唐朝时期中,日本曾经派使者来到中国学习,所以日本的文化当中有一部分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影子,其他部分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中日文化的起源不同。
四,文化多元世界文化才会发展得更好
只有中日文化充分交流,世界文化多样性才会百花齐放。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日本文化,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主动去学习其他文化之间的益处,然后我们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日本文化有日本文化的精华,可取之处,比如说日本的茶文化,花文化,浮世绘,这些都是中国需要学习的。中国文化也有可取之处,那就是诗词文化,雕塑文化等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以不同的文化之间只有相互交流相互碰撞,才会产生绚烂的火花,才会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关于中日文化,你对它有什么看法? 第六组
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所以中日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历史的进程,中日两国各自的文化都在演变和发展,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差异。想要将中日之间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说清楚,说全面是不可能的。我就从桃花和樱花来看两国文化的异同点。桃花文化和樱花文化。从古至今,桃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白居易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和樱花颇为相似。虽然桃花和樱花都衍生出很多品种,但桃花和樱花都属于一种灌木,而且桃花和樱花都是一种红白相间的灿烂花朵。
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桃花和樱花的区别,只能根据结不结桃子判断它是桃花还是樱花。放眼全世界,只有中日同时喜欢上了一种相似的灿烂的花朵,这无不暗示着两国文化的同宗同源性。日本人认为技术应用非常重要,但基础研究更为重要。所以,日本科研经费的55%用于基础研究。正因为有扎实的基础研究,才会有领先世界的新技术,有一年一个诺贝尔奖。中国的公司将大把的钱投给了娱乐界小鲜肉,投给了游戏产业,换来的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祖先,按比例来算,主体是黄河流域的原生民族,每个方言区都至少有一半人是此民族的后代,这跟蒙元满清入侵中原有关,但不能说某地中国人全是越人或全是胡人的后代。
而日本人的祖先,四成是起源于中亚的绳文人,其直系后代是阿伊努人,绳文人是日本的原住民,是日本的统治者,也是和族精神的起源,另有三成是东北亚来的弥生人,正是他们把日语带到日本,有近两成日本人的祖先是古代北方和江南的中国人,这符合历史上的汉文化传播。中日文化也不相同,比如中国人注重物质,日本人注重精神,中国人说话大声,总是吵吵闹闹的,日本人说话小声,喜欢安静,中国人喜欢给人添麻烦,日本人则是尽量不给人添麻烦。中国人性格像美国人,日本人性格像欧洲人。
急求一篇日语作文"中日文化比较" 第七组
私の视线の中で中日文化の差异
[Weblog]/2008-06-1918:17:11
社会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国家
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国家
「料理の方面」
最初は日本に来た时一番深く残った印象が醤油の味は违いです。日本の醤油が甘口ですが、中国の醤油が塩辛いです。初めて口に合わなかった料理を食べました、、、中国の料理が油で炒め中心として多いですが、日本の方が主に和えもの中心として多いです。
「休みの日」
土、日曜日には、日本人が大体に核家族で一绪に外食します。中国人は家族とか、兄弟とかを集まる一绪に家で食事します(今の习惯を変わるかもしれない)。
「游び场合」
日本人はパチンコ店とゲームセンターへ游びに行きます。中国人は家でトランプと麻雀をします、及びカラオケをします。
「空港のサービス」
日本人は话すとき丁宁ですごく优しです。中国人は话すとき声が大きいから、ちょっと强いですね。
「テレビニュース」
悪いニュースがあったら、日本の方は毎日に放送して一周间ぐらい続きます。中国で当日に放送してから终わります。
「服装」
日本で服装のデザインとか、色とか皆は気にしますが、あまり衣装の质が重视しないです。中国では服装の质が気になりますが、色とか自分は好きだったら似合ったら构いません。
「化妆」
中国で皆はあまり厚化妆しないです、年をとっだら全然化妆しないです。日本で皆は化妆する、しなければ、颜を出す时失礼って言われる。老人はもっと化妆します。
「言叶」
日本人は言う言叶が暧昧にすることが多いです。中国人は何かがあったらはっきり言うことが多いです。同じな言叶で理解する意味がずれた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ですね。
「异性友达」
日本人は男の子と女の子との间に界线をはっきりします。二人で一绪に游ばとか不思议なと思った人が多いですが、単纯な友达の意味はあまりないです。中国で友达だから単纯な友达です、一绪に游びも大丈夫です。
「口を出す」
日本人は口を出す习惯が凄いですね。とこでも何か无根拠のことを口を出します。言论自由けど言いすぎると思います。中国人は根拠を持ってないことを绝対に言わないです。いつも中国人が甘いと言われたが、本気に言ったら日本人が甘いですね。(ごめんね)
「自覚意识」
日本人は个人的な自覚意识が高いです。ルール、マナーをきちんと守ります。中国人はルールをあまり守らない人が多いです。
「教师と学生」
中国で教师と学生の间にちょっと距离があります。先生はとても尊敬されています。学术以外の问题が先生と学生はほとんど话しないです。日本で教师と学生の関系は友达みたいです。学术内外何でも话します。つまらないことでも、全然远虑しない喋り放题を感じでいます。
「人间関系」
日本人は建前に皆たち友达みたいですが裏切りことをしやいです、だから人间関系が难しいですね。お金が一番大事ですが、亲子の间に関系も冷たいです。普通は外食するとき绝対に割り勘します。中国人は人情味が强いです。亲とか、友达とかその爱情が大事です。困ることがあったら手を出し支援してくれます。外食するとき、普通は一方からおごります。
「数字」
日本で奇数が好きです。结婚式や、诞生日や、葬式などお金を出す金额は全部奇数になります。逆に、中国で偶数が好きです。”8”が大好きな数字です。ちなみに、今年の北京オリンピックの开幕式の期日は2008年8月8日に决めました。
求一遍中日文化交流的作文(300字左右) 第八组
日中両国间の交流についてはかなり长い歴史が残されている。その中、最初记载されたのは约二千二百年前の中国秦の时代の「徐福伝说」と言えるであろう。现在でも日本全国の各地で数ヶ所の徐福神社がある。また、徐福は神武天皇であると言っている専门家もたくさんいる。これは深い歴史がある日中交流の证の一つと思っている。长い间に渡ってから、中国の文字、四大発明、仏教、服装など様々な分野から日本へ伝えた。今日本においで、言叶、建物、习惯などに関しては中国の影が强く感じられる。つまり、古代では両国间が「先生」と「学生」の立场と思える。
近代、政府交流のみなららず民间にも拡大した。特に戦争に伴って、この交流より一层深く推进になり、いろいろな当时日本の先进的な理念や文化が中国に伝えてきた。当时中国がたくさんの政治家、文学者が日本への留学経験があった。戦争、経済の为、中国へ来た日本人も多かった。中国の东北地区では多くの町が日本人に手加えられた様子が残っている。当然、その时日中関系も悪化し始めた。でもやはり国レベルから言うと、日本は近代中国にとって、最も影响が有る国であろう。
现在、日中交流は言叶で表现できないほど社会及び生活の各面まで至っている。もちろん一番中心なのは経済交流である。今の中国国内で日本の车、电気制品、アニメなど何処でも见られる。日本でも中国の食べ物、衣类、日常用品など手离れないほどの存在になっている。日本に长期滞在の中国人がすでに百万人に超えた。道で歩いたら、中国语を闻こえても、まったく珍しいことにならない。両国政治に巡って、多少摩擦が有るのは事実に间违いないが、其のほかには全然影响がないと思う。日中交流は依然として、繁栄になっていて、尚更进んでいる。将来的に、多くの课题があると言っても、この交流が进んで続けられると信じている。
在网上找的不知道符不符合
日语演讲稿,日本人に伝えたい中国の新しい魅力800字以上。 第九组
中国の文化は上下5000年の歴史がありますだけど、今の中国は别の国を鉴赏に値するのどころが多いですよ。
例えば:然后就列举一些中国的魅力
关于中日动漫演讲稿 第十组
可以说几乎是所有地方都需借鉴,中国的动漫唯一能取胜于日本的就是庞大的产量,但是客观的说这个产量不知道是拿来干什么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动漫生产国,但是庞大的数目却找不到任何优秀的作品,当然这是面对日本来比较,就国内的话中国动漫的成长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画质也有所提升,那么到底缺什么?其实中国动漫一味的增长产量却完全不在于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剧情,一个好的剧情才是决定这部动漫成败的关键,无论你的画风再怎么不让大众接受那也仅仅只是一开始,这是迟早会被接受的。只要制作时不偷工减料,画面流畅加上一个好的剧本这部作品就已经成功了,其余的都只是让这部作品更加完美的添加剂。
单纯的从数字而言中国的成就还是挺可怕的,就喜洋洋的收视率就已经是日本人口的俩倍。
但是这些都只是自我安慰而用的数字而已。
现在开始分析中国动漫的失败点,我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点各种狗血,狗血的人设,狗血的剧情,狗血的帧率加上不成熟的声优导致了中国动漫的完败,可以说中国动漫就是成人不宜,男主人公的人设看上去就是七八岁的小孩要么就是动物,令人发指的剧情我也不用多提了。第二点,中国动漫也不懂的创新,可以认真数数中国有多少动漫是跟猫和老鼠一个类型的?有多少是翻拍日本的?一开始可以模仿,但是之后要走出自己的道路啊!第三点是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动漫全都是限制性的原创作品,它不能够使用大众的力量,产业的单一性使本来就没有突破能力的中国动漫再一步跌入失败的谷底。那么产业链到底有何作用在以下日本动漫中会讲到
再反过来看看日本动漫,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帧率出现问题的动漫,无论大作小作的画面都十分流畅。再看剧情,在此先提一点,要学习借鉴就得先看看对方的作品,日本动漫作品,可以说剧情曲折离奇扣人心弦,当然这是一些剧情比较紧张的作品,也有一些作品是不同的,日本动漫除了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意外还有一部分是描写日常生活的,仔细分类日本动漫可以说是涉及了全部类型,日常、热血、校园、搞笑、治愈、科幻、竞技、机战、恋爱、奇幻、运动、推理等等,每一种类型都具有创新力,而且日本的作品融入多元素的能力很强,一部作品所容纳的元素非常的多,可以说日本动漫是永远也不会让观众觉得枯燥无味的。然而日本动漫为何做的如此强大,原因是它在各方面都竭尽全力,画面,帧率,声优,剧情等各个方面,中国则就差多了,当然这些除了剧情意外其余很多方面的都是我之前说过的添加剂,日本动漫凭什么拥有如此强大地活力,除了它强大的后台以外是因为它有一个极其完善的产业链,日本动漫作品大部分都是来自小说与漫画,真的是原创作品的其实是比较少的,而且日本的动漫有这样的一种循环趋势,小说—漫画—动漫—游戏,一个优秀的作品只要出现在这四项中的任何一个平台这个作品就很极可能作为其他三项的形式出现,不放过任何一个优秀作品就是日本动漫无限活力的根本因素之一,你可以选择一部优秀的动漫尝试着去搜索,你会发现它会有小说、漫画、游戏(当然这不是百分之百),有些作品甚至会有广播,电视剧。
总结其上你就可以知道中国动漫无一不借鉴日本动漫,当然不能完全借鉴,日本动漫中有些元素是不能直接搬上中国的荧幕的,即使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方法,这点我就不多说了。
但是就目前的中国情势而言,我觉得最优先的突破点那些各种狗血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突破人设及剧情,在这俩方面出现变革是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其余的方面不能够急于求成,比如说声优的培训是想快也快不来的。--我不是写演讲稿的说,这是让lz借鉴借鉴,还望采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