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三十六计的成语演讲稿(精选10组)

时间:2023-01-14 15:52:18编辑:周老师

儿童成语故事三十六计 第一组

儿童故事三十六计 

幼教资源实时更新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LE4-07wEQeCD_zgYKgsGQ?pwd=2D72
提取码:2D72

听故事,学历史,晓兵法。三十六计是指我国古代行军打仗的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每集一个计策和一个计策运用的完整故事。三十六计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有人说,讲这些阴谋诡计不好,把小孩子教坏了。当然,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能“骗人”,更不能讲“诡诈”,但用兵打仗可不同于平时,战场上通过“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方法欺骗敌人,调动敌人,才能有效地打败对手、保存自己。 

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第二组

成语故事包括:

第一集:上屋抽梯

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立,小国被鱼肉,大国争霸权.

在中原的鬼谷,有一个既知天时地理,又知兵法战阵的奇人,人称鬼谷子.鬼谷子手下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子(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庞涓应魏国之邀,先于孙膑出山,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独自传于孙膑一人.

庞涓当了魏国的元帅,与魏王一同率军进攻楚国,在方城楚国军队相持不下,若拖下去,对魏国十分不利.

庞涓派谋士公孙阅请鬼谷子为其出一良策,鬼谷子将此事推于孙膑.孙膑引用《孙子兵法》,向公孙阅献"上屋抽梯"之计.庞涓用孙膑之计,引诱城内楚军出击,然后截断后路,消灭了楚军.楚国被迫割城认败.

第二集:笑里藏刀

庞涓请孙膑出山,孙膑推辞不过,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但为得到《孙子兵法》,表面上笑脸相迎,派美女钟离秋照顾孙膑.钟离秋钟情于孙膑.

庞涓利用孙膑的思乡之情,设下圈套,栽脏孙膑.魏惠王听信庞涓,欲杀孙膑.庞涓出面为孙膑说情,孙膑死罪免除,被处以膑刊.

庞涓将受伤的孙膑接回家中,请来最好的医师为他医腿,并让钟离秋继续照看孙膑,孙膑十分感激,答应将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为庞涓抄录下来.

第三集:假痴不癫

公孙阅早就看中了钟离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意将庞涓陷害孙膑的事实悄悄告诉孙膑.

孙膑对庞涓所为气愤之极,但无计可施,情急这中想到临别之时鬼谷子送给他的锦囊秘计.他依据鬼谷子之计,装疯卖傻,将抄录的部分兵法全部烧毁.

庞涓不相信孙膑真疯,多次试探,都没看出破绽.庞涓还是放心不下.

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以期打动孙膑.孙膑无动于衷,仍疯疯癫癫.钟离秋痛苦万分,当着孙膑的面拨剑自杀,孙膑见死不救,钟离秋彻底失望.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也信以为真.

第四集:金蝉脱壳

公孙阅托媒人到钟离家说情,钟离秋的姐姐钟离春为使妹妹忘记疯子孙膑,收下聘礼,未曾想钟离秋痴心不改,并与姐姐大闹一场.

钟离春是个剑术高超的烈女,她为了断绝妹妹的恋情,欲杀孙膑.孙膑面对死亡,仰天长叹,叹自己空有世上无双的《孙子兵法》,却无用武之机,辜负了祖先和老师的厚望.钟离春方知孙膑是装疯.

钟离春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国都,遇到了齐国将军田忌,将孙膑的遭遇告诉了田忌,请田忌设法解救孙膑.田忌不信孙膑其才,田忌的门客禽滑说他到魏国一试孙膑,然后见机行事.

禽滑来到魏国,在钟离春的安排下与孙膑见面.一番交谈,禽滑与孙膑相见恨晚.禽滑用孙膑之计,让自己的仆从装扮成蓬头垢面的孙膑醉卧猪栏,孙膑乘机躲入禽滑的马车逃离魏国.

第五集:李代桃僵

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死,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

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

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齐威王纳闷,询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齐王,齐王立即召见孙膑.

第六集:围魏救赵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第七集:擒贼擒王

庞涓为报复齐国,纠集楚国、韩国、燕国讨伐齐国,扬言若齐国不交出孙膑,便毁灭齐国.邹忌等人也推波助澜主张交出孙膑以解齐国之难.齐威王为齐国安危,答应了庞涓的条件.

钟离春劝孙膑离开忘恩负义的齐国,另择明主.田忌、田国也劝孙膑逃走.孙膑胸有成竹,说他可兵不血刃,使庞涓撤兵.

盟坛上,四国元帅商谈退兵和好之事,庞涓坚持必须得到孙膑,才可退兵.装扮成齐国将军的钟离春押着假孙膑来到坛下,庞涓上前辨认孙膑,冷不防被钟离春用剑逼住,周围的魏国士兵怕钟离春杀庞涓,不敢上前.庞涓无奈,只好答应退兵.

第八集:以逸待劳

楚、韩、燕三国军队退去.庞涓也只好撤军.回军的路上庞涓越想越气,又带大军杀回.

魏国大军的突然返回,使齐国有此措手不及.齐威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抗敌.虽然楚、韩、燕三国的军队已经返回,齐军和魏军相比还是敌强我弱,孙膑令全军守而不出.

庞涓为激孙膑出营作战,命魏国士兵在营外高声漫骂.孙膑仍按兵不动.田国气愤不过,要求出兵,没想到孙膑竟然同意.田国率精干之兵不断袭击敌人,使魏军更加疲惫.

庞涓战不能战,拖又拖不起,只好撤军,孙膑乘机出兵,大败魏军.

第九集:无中生有

庞涓回到魏国后,又气又恨,欲杀钟离秋.公孙阅为保钟离秋,说他可以用计让孙膑和田忌失去兵权,然后再治他们于死地.

公孙阅带着钟离秋来到齐国,投奔在相国邹忌门下,向邹忌讲述田忌得势的利害.邹忌本来就嫉妒田忌的功劳,便向齐威王进谗言,诬陷田忌和孙膑,齐王不信.公孙阅告诉邹忌,无中可以生有,多说几次,齐王就会相信.

钟离春向孙膑表露爱慕之心,孙膑以占卜者的话拒绝了钟离春,钟离春一气之下,离开齐国.

公孙阅冒充田忌的门人带重金请占卜者为其占卜,所问乃谋国之事.邹忌将此事禀告齐王,齐王终于相信了邹忌的谗言.

第十集:借刀杀人

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田忌听从孙膑的计策,主动交出兵权,齐威王打消斩杀田忌的念头.

公孙阅劝邹忌斩草除根,邹忌说在齐国难以得手.公孙阅让邹忌"借刀杀人".

邹忌向齐威王建议与楚国建立联盟,共同对付魏国,并提议让田忌和孙膑出使楚国.齐王担心二人一去不回,邹忌说他们如果不回,就灭其九族.邹忌随后派心腹赶往楚国,密报田、孙到楚国是为了探查虚实.

孙膑和田忌一路上几遇危险,幸遇钟离春暗中保护,才化险为夷,到达楚国.楚国为了对付魏国,要留往田忌孙膑,并许以高官厚禄,田忌和孙膑执意要走,楚王一怒之下将二人困在楚国.

第十一集:趁火打劫

庞涓听说孙膑被困在楚国,带着珍宝亲自出使楚国,将珍宝献给喜爱珍宝胜于自己生命的楚王,还答应将占据楚国的城邑还给楚王,以换取孙膑.楚说可以考虑庞涓的建议.

楚王要挟孙膑,说他如果不答应留在楚国,就把他交给庞涓.孙滨告诉楚王,庞涓要的不是他,是《孙子兵法》,有了《孙子兵法》,魏国就会称霸.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一套《孙子兵法》,楚王同意先放田忌回国.

钟离春收买众多敢死之士,欲救孙膑,孙膑为保田忌回国,没有答应,钟离春十分不快.

庞涓得知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兵法,进见楚王,说他知道兵法的一些内容,为防止孙膑抄录假兵书欺骗楚王,他可以为楚王监视孙膑,条件是他再把兵书抄录一遍带回魏国.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十二集:瞒天过海

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

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第十三集:偷梁换柱

孙膑的逃离使庞涓十分恼怒,他来到楚国,一番口舌,使楚王相信了他的谎言.楚王派使者来到齐国,污蔑孙膑偷走了楚国的国宝,要孙膑将国定送回楚国,否则楚国将与魏国一同向齐国问罪.齐威王明知孙膑不是鸡鸣狗盗之徒.但迫于楚国的威胁,再加之邹忌的谗言,齐王让孙膑亲自到楚国向楚王说明.

钟离春与钟离秋姐妹终于相见,感慨万分.钟离春将公孙阅的所为告诉了妹妹,钟离秋逼公孙阅离开邹忌.

孙膑为了田忌将军一家人的性命,打算再次动身去楚国,钟离春极力阻止孙膑前往楚国.

禽滑用偷梁换柱之计,命手下人装扮孙膑,带着一批希世珍宝随自己前往楚都.孙膑乘机带着田忌的信,随钟离春经楚国前往到韩国去找申大夫.

第十四集:假道伐虢

孙膑来到韩国申大夫家,申大夫要将他引见给韩王,孙膑不愿让自己来到韩国的消息传到魏国,因此不愿去见韩王.申大夫还是将孙膑来到韩国的事告诉了韩王,韩王立即召见孙膑,拜孙膑为军师.

庞涓得知孙膑在韩国,故作不知,派使者来到韩国,邀请韩国在成周会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请韩王允许魏国参加盟会的人路经韩国成皋.

孙膑向韩王进言,说魏国肯定另有所图,并向他讲了当年晋献公假道伐虢的故事.韩王只答应盟会,未答应借路.

盟会之时,魏王假作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庞涓再次提出借路韩国的北方重镇成皋,从近路回国.韩王以为盟约以定,魏国不会与之为敌,答应了庞涓了请求.庞涓回国途中,乘韩国不备,突然占领了成皋.然后向韩王提出:以成皋换孙膑.

第十五集:声东击西

成皋是韩国北方的屏障,成皋失陷,韩国上下一片慌乱.

韩国不少大夫主张用孙膑换回成皋,韩王也打算把孙膑交给魏国.申大夫坚决反对,他说只要孙膑在韩国,成皋就不愁不能夺回,而且魏国也不敢小视韩国.身为大将军的韩国太子也反对交出孙膑,认为如此将是韩国的羞辱.韩王改变主意,命太子和孙膑带兵夺回成皋.

韩国的军队没有进攻成皋,而是直逼魏国的重镇中牟.庞涓估计孙膑会象当年围魏救赵一样故计重演,并未回兵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韩国国都.韩王立刻命太子和孙膑回军.

孙膑让太子率大军明为回国救急,实为虚晃一枪,他与钟离春率领一支精干轻装军队,夜奔成皋,乘敌不备,夺回了成皋.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故事用现代文来解释至少一百字以内 第三组

第一计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七计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度陈仓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第九计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第十八计擒贼先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关于三十六计的成语. 第四组

第01计瞒天过海比喻用伪装来瞒哄对方,偷偷地行动
第02计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泛指一切类似的战役.
第03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助或利用别人去害人.
第04计以逸待劳在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劳时出击取胜.
第05计趁火打劫利用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比喻趁人危急的时候捞一把。
第06计声东击西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
第07计无中生有把没有说成有,凭空捏造.
第08计暗渡陈仓传说楚汉用兵,汉王刘邦表面上修筑栈道象要南进,暗地里却要回兵攻占楚军据点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后来比喻以制造假象来达到某种目的.
第09计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采取观望的态度,不予援助.
第10计笑里藏刀形容对人表面温和,内心阴险毒辣.
第11计李代桃僵本比喻共患难,相爱助.后转用为顶替或代人受过的意思.
第12计顺手牵羊比喻趁便随手拿别人的东西.
第13计打草惊蛇后用以比喻采取机密行动前,行迹有所暴露,惊动了对方.
第14计借尸还魂比喻已经被消灭的旧事物不甘心自己的灭亡,又凭借别的事物或以另一种形式再次出现.
第15计调虎离山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其有利的环境,以便乘机行事.
第16计欲擒故纵想要抓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达到进一步控制的目的,故意先放松一步.
第17计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很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在引出别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见.
第18计擒贼擒王比喻先要抓首恶的或首要的敌手.
第19计釜底抽薪从锅底下抽去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滞.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20计混水摸鱼乘着混乱捞取利益

第21计金蝉脱壳比喻使用计谋,脱身溜走,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第22计关门捉贼是指对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得以脱逃,
情况就会十分复杂.
第23计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原是战国时亲国的一种外交和军事的策略.
第24计假道伐虢处于敌我两大国之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的武力胁迫时,我方应以援助的姿态,
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处在夹缝中的小国,是不会相信空话的。我方应以
“保护”为名,控制其局势,再突然袭击,就可轻易的夺取胜利。
第25计偷梁换柱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第26计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明指甲而真意骂乙.
第27计假痴不癫用于商业经营之中常常是经营者为了掩盖自己的企图,常以假痴来迷惑众人,
宁可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不可无为示有为,糊涂装聪明。
第28计上屋抽梯意思是说送人家上了高楼却搬掉梯子,比喻诱人向前而断其后路,使其束手
就缚。
第29计树上开花借其他局面布成有利的阵势,虽然兵力弱小,但阵容显得强大。
第30计反客为主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指违反了通常的主客关系.也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第31计美人计利用美人诱惑,从思想意志上打败敌方的将帅,使其内部丧失战斗力,然后再行攻取。
第32计空城计兵力空虚,再放意显示出不加防守的样子,使敌人难以捉摸,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这种用兵之法,显示得更加奇妙。
第33计反间计此计运用象理,是说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阵之后,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于我。
第34计苦肉计意思是说,人一般都不愿伤害自己,因此,如果某人身受毁伤,这种情况多半是真的,即使是受害者故意受害,别人也会信以为真。于是,用计者的阴谋就会得逞
第35计连环计指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任何强敌,无攻不破。
第36计走为上计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有关三十六计的成语 第五组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三十六计的主要内容? 第六组

三十六计的主要内容: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

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是一部近年来影响较大、流传甚广的兵家权谋书。“三十六计”一词,语源于南北朝。《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这里的“檀公”就是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檀道济。

据此,“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出自檀道济。此语后来被人沿用至今,成为众人皆知的成语。不过,该书究竟为何人何时所撰,难以确考,一般认为此书是在明末清初之际积累成书的。

今人所见《三十六计》,最先于1941年在甘肃邠州(今陕西邠县)一个书摊上发现,题下注称“秘本兵法”,原本系抄本,无时代,无撰者,以往公私藏书目录均未见著录。同年由成都瑞琴楼兴华印刷所用土纸翻印。此后开始流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成语故事 第七组

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无中生有
暗度陈仓
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
顺手牵羊
打草惊蛇
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
欲擒故纵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釜底抽薪
浑水摸鱼
金蝉脱壳
关门捉贼
远交近攻
偷梁换柱
指桑骂槐
假痴不癫
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
反客为主

三十六计成语故事 第八组

退避三舍: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于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

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 第九组

每一计都是成语!
第1计瞒天过海;第2计围魏救赵;第3计借刀杀人;第4计以逸待劳;
第5计趁火打劫;第6计声东击西;第7计无中生有;第8计暗渡陈仓;
第9计隔岸观火;第10计笑里藏刀;第11计李代桃僵;第12计顺手牵羊;
第13计打草惊蛇;第14计借尸还魂;第15计调虎离山;第16计欲擒故纵;
第17计抛砖引玉;第18计擒贼擒王;第19计釜底抽薪;第20计混水摸鱼;
第21计金蝉脱壳;第22计关门捉贼;第23计远交近攻;第24计假途伐虢;
第25计偷梁换柱;第26计指桑骂槐;第27计假痴不颠;第28计上屋抽梯;
第29计树上开花;第30计反客为主;第31计美人计;第32计空城计;
第33计反间计;第34计苦肉计;第35计连环计;第36计走为上计;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有问题可以追问.
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关于三十六计的成语三十六个 第十组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

欲擒姑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走为上计

1、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2、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4、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5、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扩展资料

来历:

《三十六计》的作者是无法考证,它是百家兵法所长集合成为的一部独立的兵书,它与孙武的《孙子兵法》以及孙膑的《孙膑兵法》关系都是比较完善的兵法,统一的兵法体系但作者并无关联,都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三十六计》一书由来推断:迄今为止尚无准确的考证,可以断定其产生的年代。至于说作者方面,更是杳无线索,难具结论,这些都无形之中给该书的存在,渲染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愈发显现出它在中国兵学著作史上的独特魅力。

“三十六计”一语,始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其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文中的檀公,据推测应为南朝时宋之名臣檀道济,此公乃身经百战之辈,功绩十分矫人,且善用计,多有妙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