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关于李清照的演讲稿(精选6组)

时间:2023-02-25 13:33:11编辑:周老师

《百家讲坛李清照》康震(演讲稿)第3 第一组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
李清照的一剪梅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
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
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百家讲坛李清照》康震(演讲稿) 第二组

话说李清照:再嫁之谜
马瑞芳
满朝皆知,李清照是当朝宰相的儿媳,是着名金石家、江宁知州赵明诚的遗孀,她手里有比金子贵得多的金石书画。即使战乱丢失,仍是守死的骆驼,想占有这些稀世珍宝?将夫死无子、孤苦无依的才女娶进门是最好的办法。
赵明诚故世三年,移居杭州的李清照身边,摇摇摆摆、鬼鬼祟祟、踉踉跄跄出来个张汝舟,这个跟李清照做了100天夫妇的角色,被著名词女以“妄增举数入官”(“妄增举数”为科举名词,宋代规定举子考到一定次数、取得一定资格后可以授官,张汝舟虚报考试次数取得官职,是欺骗皇帝)罪告发,经皇帝判罪流放,二人离婚。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了李清照讼后夫的简单过程:“(绍兴二年九月戊子朔)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招除名,柳州编管。(十月己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后夫的名字、官职、罪名、结果,记载得清清楚楚。
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描绘误嫁张汝舟过程是:“既尔仓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黾勉难言,优柔莫决,呻吟未定,强似同归。”这段话的大意是:误嫁张汝舟是仓促中办的错事,她病中乏智(所谓“牛蚁不分”)时,张汝舟热诚地向她示爱,其弟是老实人,希望姐姐晚年有靠信了媒人的花言巧语,她自己病得要死,分辨不出求婚者并非可托终身的可靠人,姐弟首鼠两端时,迫不及待的张汝舟抢亲搬将她迎回家···
仔细琢磨字里行间,我们又有两点惊讶的发现:其一。李清照并不为再嫁本身抱愧,只承认再嫁匪人(“非玉镜架”即此意)。这说明当时并不视再嫁为大逆不道。其二,李清照解释再嫁缘由没说真话。何以见得?以李清照的才智,处理再嫁大事,怎么可能如此轻率和被动?以李清照的身份,区区张汝舟,除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山大王,否则怎敢把有如此家庭背景、且有“词女”赫赫声名的寡妇“强以同归”?只能这样解释: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是在借不得不进行的表述做尽可能的隐藏。也就是说,她必须写信感谢在她遇难时帮助她脱牢狱之灾,却完全是个人隐私,她不想也没有必要向亡夫的这位远亲和盘托出,于是来了个犹抱琵琶半遮面。

李清照再嫁一事较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是:
第一、寡妇在家在当时是常事,名臣范仲淹就是幼年丧父,母亲将其带到朱家养大,考上官后认祖归宗。大理学家朱熹写《荣国夫人管氏墓志铭》时,明白第谢明其次女先嫁谁、再嫁谁。《癸辛杂识》还记载魏了翁之女夫死再嫁、“人争欲娶之”的轶事,不得而知,但她再嫁肯定不会有多大阻力。
第二,夫死无子女的李清照极端孤独,盼望温情。她多情善感,富浪漫秉性,虽年近五十,因从未生育,并不自认为是“妈妈”中人。就在此时,风流倜傥、口才出众的张汝舟可能作为“酒朋诗缕”来到李清照身边,当面陈述火盆样的钦慕之情,即所谓“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再通过官媒表达明媒正娶的郑重,传达指天画地的婚誓,又做通李清照之弟的工作,李清照终于将鱼目当明珠,认爝火为朝日,欣然再嫁。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盼枯木逢春的李清照掉进了陷阱,后夫竟是贩马贩驴般市侩人物!她进张家后发现,张汝舟卑劣之极。他的官职是“妄增举数”偏来的。迎娶她也不是因爱“才”而是图“财”,是觊觎她的文物珍藏!
图穷匕首见,张汝舟迫使李清照交出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不给,就拳脚相加!怎么办?一般女人会这样做:嫁鸡随鸡,听命从命,投张汝舟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换得自身安全,忍辱负重,了此残生!
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她不按常规办事。她做了当朝女人决不敢做的事:告发后夫违法行为并请求离婚,恢复自由之身。
按照宋朝的法律,告发自己的亲人,即使罪名成立也要入狱两年。李清照告倒了自己的后夫张汝舟,自己也锒铛入狱,九天后,因翰林学士綦崇礼营救,再见天日···
一个弱女子,冒入狱危险告发丈夫,太不寻常!
上下千年,滚滚红尘,女子被夫家休弃者如过江之鲫,妻公然公堂告夫并赋“休夫曲”者,几乎绝无仅有!
这桩离婚案恰好显露了李清照的个性光辉,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立物表,敢在常人不敢下笔的地方痛下笔墨,为人也算封建时代凤毛麟角奇女子:果断坚强,拿得起,放得下,因想爱而结合,一旦认清骗子真实面目,决不姑息迁就、拖泥带水,立即分道扬镳、光明磊落地坚决离婚!
李清照不仅敢作敢为,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可以设想:在当时,妻子受丈夫虐待而告官求离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已虐待致死,娘家人告官,仍可能被加上“以尸讹诈”之罪,如果妻子告丈夫欺骗皇帝,那就成了任何贪官都不敢上下其手的案子。那就必须动真格的,查出实据还要报告皇帝。事实正是如此,张汝舟被妻告发“妄增举数入官”,确实经过皇帝亲自过问,下令将张汝舟流放柳州。
当年李清照因政治斗争导致新婚夫妇天各一方,没想到几十年后,政治斗争倒成了她摆脱婚姻枷锁的有力武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李清照再嫁,北宋时多人确切记载,明代文人开始“辩诬”,至今学术界仍争论不休。这是个从文学人物身上引发的耐人深思的非文学现象。
从历史记载推断:李清照讼后夫案轰动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热门话题。在她生前就有好几位文人以讥笑的语气说她讼后夫事,如:绍兴十九年(1149)李清照66岁时,王灼的《碧鸡漫志》说:“易安居士……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依。”王灼在同一本书内还认为,李清照的词作也违犯闺秀文学规则,肆意落笔,无所顾忌,甚至将“淫词”写到作品中;绍兴二十一年(1151)李清照68岁时,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说:“格非之女……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这是李清照在世时的记载,按常识,年龄偏大的官宦女子再嫁,人们会嘲笑她“晚节”不好。但如果她不曾再嫁,恐怕没人敢在本人活着时造“更适”这类有关婚姻大事的谣言。这几个人所嘲笑的,是李清照不仅再嫁,而且选了个不合适的对象,又纷纷扬扬地打离婚官司,闹出不小的丑闻。这样的嘲笑和讽刺,正说明再嫁是事实。
另一说明李清照再嫁的有力证据是:右仆射(右丞相)洪适也说:“赵君无嗣,李又更嫁”(见《〈金石录〉跋》)。洪适说《金石录》是赵明诚身后经李清照整理呈进皇帝。然后顺便说起李清照再嫁。以洪适的身份和写文章的目的,更不可能是造谣。
几百年后明代文人却出来为李清照“辩诬”再嫁即失节,而李清照不该失节。是“辩诬”主要立论。这些文人没发现任何新史料,只说原有再嫁史料“不可靠”,有的则以感情代替史实,直言不讳“余素恶易安再适张汝舟之说”。李清照曾否再嫁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
如果做个假设:李清照是男的,还会不会有这些争论?我相信一切争论都会烟消云散,没准儿这“再婚”会成为佳话。因为李清照是女人,而社会对男人和女人向来有两把截然不同的尺子。男子死了妻子,谓之“断弦”,理当再娶,且褒之曰“断弦再续”;女人死了丈夫,谓之“塌天”,理当心随丈夫死去,再嫁则贬之曰“失节不忠”。男子有明文规定“七出”的休妻权利,还能随意行事,可以把妻子当成随便丢弃的衣服,也可以纳妾收婢多置办几套“衣服”,不必顾忌结发妻这件旧“衣服”的感受;女子却必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才子娶小老婆、玩妓女是风流韵事,才女再嫁或“人约黄昏后”就是淫奔不才……按照这样的传统观念,李清照堂堂名门闺秀、宰相儿媳、郡守妻子、“老命妇也”,居然再嫁,成何体统?李清照是杰出的、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人思维的文学女人,难道不该给她立个贞节牌坊供女人仿效?维护杰出文学女人的“贞节”,无异于维护中国名教,维护传统的“脸面”。即使宋代人对李清照再嫁有明确记载,明代卫道者们也认为有必要采取鸵鸟政策,来一番强词夺理的“辩诬”。
希腊神话中有个魔鬼,总是将人捉到自己的床上,按固定尺寸,长了截短,短了拉长。中世纪的李清照,为寻求爱情幸福勇敢迈出“再嫁”一步,又更加勇敢地迈上“讼后夫”的公堂,这是多富有个性和反抗性的惊世骇俗之举?几百年后明代文人却借“辩诬”,将她捉上“再嫁即失节”这一魔鬼的床。

写篇演讲稿 第三组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求水调歌头这首诗的演讲稿 第四组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全片由一个“愁”字统领。词的上片主要写独处的愁苦。“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地面薄雾弥漫,天空浓云笼罩,室内香炉里轻烟飘散,这长长的白昼真让人难熬啊!常言道:欢娱嫌日短,苦愁怨更长。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更何况“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说明词人不止一次一个人独处重阳了。词人化用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借愁句更添愁思,怎不叫人分外伤心!独自一人入睡,却久久不能成眠,身凉心更凉。下片写思夫的深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原应与丈夫把酒赏菊,共享花香,无奈“借酒消愁愁更愁”,勾起对丈夫更为强烈的思念:“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愁”字被进一步深化。凄凉的西风吹处,卷帘飞起,帘内的思妇久久凝望着黄花沉思默想……黄花、佳人,原应互相比美,然心在丈夫身上的佳人,却因思夫之愁更比黄花瘦。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善于用典,善于用喻,善于寄情于景于物。“佳节又重阳”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使愁绪更长;”东篱把酒黄昏后”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有暗香盈袖”一句借用古诗”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诗意,极写离别之恨.黄花(菊花)开在秋季,花瓣成丝状,给人清瘦之感,词人将自己比作西风中的黄花,两者在处境上,形貌上都极为切合.此外,词人还将自己的愁绪寄托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橱、暗香等,使文中虽仅一个“愁”字,却“愁”遍全篇。
这首词用语通俗清新,抒情曲折幽深,形象鲜明生动,能让人看出婉约词派的基本特色。
二: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写闺情的。这首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它草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独寂寞。“玉簟秋”,也不止是说天气变凉,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个“独”字用的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么快乐啊。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
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词中“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但这不过是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生如夏花主题演讲稿(2) 第五组

在政治方面,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一穷二白,没有基础。我在暑期把政治课本大概看了一遍对内容有所了解,包括教材、徐之明的典藏教案、红宝书等。后来,我上了李海洋、齐鹏飞老师的政治强化班,两位老师旁征博引,把很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很生动,李海洋老师的两天课可以让你对整个哲学框架有个总体认识。徐之明老师用那种特有的幽默,以及独创的“口诀法“,“图形法“,让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当你目睹了人大名师的风采后,你会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所以我很快把握了复习的重点,所以在复习中我在政治上用了较少的时间却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数学对于理工科的考研人来讲,至关重要。结合我的数学备考经验及接近140分的战绩,个人认为,在数学复习时,一是做题与总结时要举一反三。在学习数学时,也要有像古人做诗词般的执著,能为了理解一个概念而不断思索。二是要做一定的习题,将应试与解题能力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与层次。比如对于高等数学来说,教材往往只是基本概念的讲述,虽然其排列也是按知识相关联的顺序进行,但大量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还是因篇幅的缘故不能全部体现,所以需要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深入思考,并前后联系,举一反三。比如概率中在学习事件相互独立的时候,教材只是讲了当两事件都不是零事件的时候,相互独立与互不相容不能同时成立,那么相互独立与互不相容之间的其他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教材并没有这方面的解释,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定义来做对比归纳。

生如夏花之灿烂,孤独奔跑,孤独守望,洒下一路足迹,走向远方,让梦想见证青春年华,想起夏花,想起蓬勃和韧性。不管我们生在何处,不管我们的境遇如何,只有保持夏花一般的旺盛活力,才会走出灿烂的人生足迹。
 生如夏花主题演讲稿篇3
在今天这个演讲台上,当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时,也许有人会因为它的简单而报以不以为然的微笑。确实,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简单得近乎幼稚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曾经一度让我为之困惑与迷茫。这个简单的问题就是:人,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早就有哲学家给予了回答:人,是会思考的动物。

正是因为人类会思考,所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才遭到了无数人的质疑。也因为这样的质疑,才有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的出现。一个人怎样渡过自己的一生呢?怎样的一生才无怨无悔呢?答案可谓是众说纷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前苏联著名作家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评价的,“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在他看来,人生的过程就是奋斗的过程,轰轰烈烈,有所作为。泰戈尔则是这样认为的,“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落叶之静美。”在他的认知中,人生的过程应该是流光溢彩的过程,璀璨而光彩夺目。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生如夏花之绚丽就成了我人生的追求与向往。“大雪纷纷何所以?未若柳絮因风起。”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代才女谢道韫在雪地中一边漫步一边吟诗的情景。这个古时代的女子,没有湮没在历史的烟尘里,而是凭借着无人能及的才情,将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史册中。她的一生,和夏花相比,毫不逊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李清照提出了语惊四座的人生抱负。“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空阶滴到明。”即使在人生屡遭坎坷的时候,她仍将自己满腔的国恨家愁,凝聚成一首首美丽的诗词,仿佛星辰一样,凭借着独特的光辉,辉映在文学浩瀚的夜空里。谁也无法否认,李清照的一生,只有壮丽的夏花才可以相提并论。

我--生为一个女人,谢道韫,李清照,还有宋庆龄,张爱铃……等等女性都是我崇拜的偶像。在我的心目中,只有她们那样的人生才值得人们去仰望,去羡慕,去追求。为此,我努力过,奋斗过,可是最后,命运却给我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今天,站在这个演讲台上的我,看不到半点谢道韫的风采,寻找不到李清照哪怕千分之一的魅力,在我的身上除了普通,还是普通。

我的才能是如此普通,尽管文学是我的梦想,可是至今也没有写出过像样的锦绣文章。我的职业是如此普通。除了双休日,每天上班下班,和我打交道的是那些吵吵闹闹的孩子。每天从家里到学校,然后,从学校返回家里,运动的轨迹就是两点一线。我的家庭是如此普通,丈夫是普通的公务员,儿子还是一个幼稚却不失天真的小学生,公公婆婆从工作了一辈子的岗位上退休了,像大多数老人一样,期待着颐养晚年。工作之余,我既要服侍公婆,照顾儿子,还要体贴丈夫。为此,我失落,我惆怅,甚至悲观。这样的人生谈何流光溢彩呢?这样的人生自然是黯淡无光的,是苍白无力的,是平淡无味的,是碌碌无为的。

有人说,我的失落,是因为理想和现实存在着落差。是的,这样的人生目标确实太高远了。事实也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综观上下五千年历史,又有几个李清照这样的人物呢?所以,在我为理想而苦恼的时候,有人给我开具了这样的心灵药方。他说,你为什么不能将人生的目标降低再降低呢?。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他继续说,你看看身边那些女性吧,她们之所以快乐,就是不好高骛远。确实,我有过好几位这样的女性朋友。她们追求的是花容月貌的美丽,所以,她们把不少的时间花在美容院里;她们追求的是衣着服饰的时髦,因此,很多时间里可以看见她们出没在逛街的队伍中;她们追求的是自然生命的张扬,奔放的舞池里总少不了她们的身影。每当她们的笑声传入耳中的时候,我的心确实动摇过。但最后我还是放弃了这样的追求。就这样,在岁月的流转中,我不知不觉从一个有理想的人,变成了生活方向迷茫的人。

一个生活方向迷茫的人,一个整天沉溺在琐事中的人,一个除了上班然后回家煮饭扫地洗衣服的人,在多数人看来,是一个可怜的人,甚至称得上是一个悲哀的人。但是,后来发生的几件事情最终彻底改变了我的认识,使我的人生价值观重新得到了定位。

在我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智力偏低而又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当这样一个孩子出现在你的班级里时,那将意味着你要为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的,面对他的顽皮和愚钝,我总是不厌其烦。不仅如此,我总是鼓励他。一次考试,他是全班倒数第二名,我对他说,真不错,这次考试你前进了一个名次。他小小的眼睛里顿时闪烁着出一种明亮的光芒。孩子的眼神告诉我,他正体验着前所未有的成功带来的幸福。后来,他学习的热情更高了,成绩也逐步提高,毕业的那一年,他出人意料地考起了高一级学校。望着他离开校园的背影,我骤然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仿佛潮水一样在内心深处奔涌。

一年暑假,年迈的婆婆突然病到住院了。有人向我提议,你去请一个钟点工吧,这样就可以省去许多麻烦。表面看来,这真的是一个万全之策。但我仔细想了想,一个钟点工可以完成护理,但他怎么也替代不了亲情。对一个患病的老人而言,一份亲情,也许胜过天底下的灵丹妙药。整整一个暑假,我几乎都是在婆婆的病床前度过的,喂药喂饭,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为此,我的面容憔悴了,身体消瘦了,但婆婆的不治之症竟然痊愈了,医生说,这是一个奇迹。我想,之所以有这个奇迹,是在和病魔的较量中,有了亲情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茫茫人海中,我是如此普通,如此微小,微小得就像一阵不经意的风,就像一片无足轻重的阳光。但是,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一个老人的生命需要延续的时候,我的吹拂和照耀,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在那一刻,我骤然发现了人生价值之所在,骤然明白了普通之中所蕴含着的不平凡的意义。

一个人,她没有显赫的岗位,但她风雨无阻,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普通的工作之中;她的双手写不出璀璨文章,描绘不出风光图画,也弹奏不出华美音符,但她凭着这双手在服侍长辈、照顾孩子等方面谱写了另一种乐章;这样的一个人,不能说她没有生活的方向,她也用不着为此失落,甚至悲观。生如夏花之绚丽。这样的群体,仿佛花园里米粒一样小小的苔花,随处可见,毫不起眼,却用另一种形式诠释了生命的美丽。

看完“生如夏花主题演讲稿”的人还看:

1.为生命拼搏喝彩演讲稿

2.理想点亮人生演讲稿优秀范文

3.关于珍爱生命演讲稿范文

4.最吸引同学的演讲话题

5.我的成长我的梦演讲稿

求关于树四自精神,展女生风采的演讲稿 第六组

为了更好的未来
今天我这站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它象征了女性突破了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束缚,它象征了百年来女性取得了和男人一样的公民权利,它象征了几十年来我们为祖国的富强崛起做出的巨大而不能忽视的贡献。
这是胜利的象征,他不仅代表我们女性的胜利,更是整个人类的胜利。因为人类,更加文明,弥补了不同性别之间的偏见,向着平等自由的世界在前进。
在我们享受着平等自由的空气时,不要忘了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而付出自己鲜血甚至生命的先辈们。
一千年前,一个妇女怀着对亡夫的思念,怀着对旧都的悲伤,只身一人的渡过了冰冷的河水。在金兵入侵的时代他是如此的孤单,甚至弱小。然而她又是如此的伟大,对爱情炙热的追求和对国家兴衰的寄托,又让他变得如此坚强与高大。这就是李清照的故事,也是千百年来用自己的成就与努力冲破封建礼数的故事。
一百年前,一名女士身着如天使一般的服装,走在洒满鲜血的战场上。她面前炮声隆隆,后边是燃烧的战场,但是他依然毫无畏惧,步履坚定的走在本属于男人的战场上。不一样的是,她不是为了杀戮而来,而是为了拯救而来。她用纤细的双手,抚摸伤员因为发烧而滚烫的额头;她用甜美的声音,安抚因为战争的恐怖而变得歇斯底里的战士;她用过人的医术,拯救被战争摧残的灵魂。正是她以及和她一样美丽善良的天使所作的一切,直到现在我们仍受到他们的泽披。他就是南丁格尔,他们就是白衣天使。
几十年前,一名女士渡过并不太平的大洋,来到地球的另一头,文弱的肩膀却承担着整个民族的希望。她以优雅的仪态,大方的谈吐,聪慧的头脑以及坚定的决心在国会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让世界知道了我们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做出的巨大牺牲。这就是宋美龄的故事,也是中国的女性争取自己国家独立的故事。
现在,就在这里我们依然发扬着她们的精神,继承着她们的思想,延续着她们的轨迹。因为在公交车厢里,我们看到李素丽亲切的笑容,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现在,不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感动无数的人。我们听到婴儿安静的鼻息,因为他正在一个女人温暖的怀抱里吮吸甘甜的乳汁,然而这个女人并不是她的母亲。她是一名普通的警察,因为不忍心这名婴儿因为缺乏奶水而哭泣,于是她毫不吝啬的将伟大的母爱在别的孩子身上延续。
所以,我们站在这里不要忘了那些穿过战争的硝烟,冲破了千年的偏见而让女性这个词语更加美好的前辈,不要忘了现在我们正在感受的幸福与感动,更不要忘了未来我们即将担负的责任和心中的理想。
我这个高度可能不太适合高中生,呵呵。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