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贪婪:做投资不能太贪心。 二、懒惰:比起贪婪,懒惰投资的人数更多,且造成的危害比较不易被察觉。 三、心存侥幸:投资者之所以在面对错误时不能及时停损,而寄希望于市场等外部因素来拯救自己,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存在侥幸心理。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做什么事情总是经过三思而后行的,并非盲目跟风的,有些集体行为是正确的,理性行为,是为了大家的正确利益的行为。所以讲集体行为并不是非理性行为。
“非理性”似乎是个贬义词,可事实上,正是许多所谓“非理性”的行为促进了人类的福利。而且,仅仅从策略的角度说,这种拒绝合作的“非理性”行为也是可取的,它其实有这样的意思:你受的伤害,远远大于我受的伤害;如果你要避免这种最坏结果,你就不要伤害我。事实上,聪明人都懂得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火,古代的“明君”轻徭薄赋,也正是这个道理。只有那些昏君、暴君才会横征暴敛,就是因为他们把老百姓看得太“理性”,以为只要人民能对付活下去,就不会拼死造反。 有这样一个博弈: 两人分一笔总量固定的钱,比如100元。方法是:一人提出方案,另外一人表决。如果表决的人同意,那么就按提出的方案来分;如果不同意的话,两人将一无所得。比如A提方案,B表决。如果A提的方案是70:30,即A得70元,B得30元。如果B接受,则A得70元,B得30元;如果B不同意,则两人将什么都得不到。 A提方案时要猜测B的反应,A会这样想:根据理性人的假定,A无论提出什么方案给B,除了将所有100元留给自己而一点不给B留这样极端的情况,B不会同意,否则B只有接受,因为B接受了还有所得,而不接受将一无所获——当然此时A也将一无所获。此时理性的A的方案可以是:留给B一点点比如1分钱,而将99.99元归为己有,即方案是:99.99:0.01。B接受了还会有0.01元,而不接受,将什么也没有。 这是根据理性人的假定的结果,而实际则不是这个结果。英国博弈论专家宾莫做了实验,发现提方案者倾向于提50:50;接受者会倾向于70:30,如果给他的少于30%,他将拒绝;多于30%,则不拒绝。 这个博弈反映的是“人是理性的”,这样的假定在某些时候存在着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博弈思维的原则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把对方当成是理性人。但这则故事说明,生活中的人的行为不完全是理性的,博弈思维不总是有效的。人们进行博弈思维的基础是人具有的理性。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理性思维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甚至阻碍利益的获得,而非理性思维反而能够获得极大的利益。 理论的假定与实际不符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彩票问题”。我们说理性的人是使自己的效益最大,如果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则是使自己的期望效益最大,但是这难以解释现实中人们购买彩票的现象。 人们愿意掏少量的钱去买彩票,如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等,以博取高额的回报。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自己的选择理性发挥不出来,而唯有靠运气。在这个博弈中,人们要在决定购买彩票还是决定不买彩票之间进行选择,根据理性人的假定,选择不买彩票是理性的,而选择买彩票是不理性的。 彩票的命中率肯定低,并且命中率与命中所得相乘肯定低于购买的付出,因为彩票的发行者早已计算过了,他们通过发行彩票将获得高额回报,他们肯定赢。在这样的博弈中,彩票购买者是不理性的。但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彩票存在,也有大量的人来购买。可见,理性人的假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当然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解释:在购买彩票问题上,付出少量的金钱给购买者带来的损失不大,损失的效用几乎为零,而所能命中的期望也几乎是零。这时候,影响人抉择的是非理性的因素。比如,考虑到如果自己运气好的话,可以获得高回报,这样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用,等等。彩票发行者正是利用人存在着这样的心理而寻求保证赚钱的获利途径。 作为策略家进行博弈思维,其出发点就是,要时刻牢记,他人与我们一样,也是理性人,也有自己的目标。但有些时候,人们并不表现为理性的,此时,博弈思维不一定有效,在某些情况下,博弈思维反而有害。博弈论难以分析或解释人的情感领域里的行为。在人的情感领域里,人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人们的博弈思维无法施展。如果某人在感情问题上也采取博弈思维,那么他此时的行为倒是很可怕的。 ?